清晨,兼爱城二号农业穹顶的警报声刺破了记忆锚定后的宁静。李素的生物监测仪在睡梦中疯狂震动,屏幕上闪烁着刺眼的红色代码:**“二号穹顶‘粟麦A区’根系活性骤降30%,土壤硅含量异常升高,伴生微生物群落消失——疑似生物入侵。”**她猛地从培养舱边弹起,白大褂的下摆还沾着文明胚胎蚕丝层的银丝线,昨夜刚记录完胚胎“归属感”情绪频谱的笔尖在数据板上划出凌乱的折线。
“不是记忆闪回。”诸葛青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监测仪旁,他的环首刀斜插在青铜地砖上,《大同鼎》纹身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王磊的触须刚从土壤里拔出一条‘虫子’——透明的,像玻璃做的蜈蚣,啃食粟麦的‘八卦根系’。”
二号穹顶的粟麦田此刻像一片被寒霜打过的墓地。本该泛着青铜光泽的麦穗蔫垂着,麦秆从根部开始变成灰白色,轻轻一碰就脆裂。土壤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透明丝线,像结了层薄冰,丝线交汇处,无数条10厘米长的生物正在蠕动:通体透明,环节状身体,头部有两对发光的硅基颚齿,爬行时身体折射出虹彩——正是诸葛青阳说的“玻璃蜈蚣”,李素临时命名为“硅晶虫”。
“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显示,它们是硅基生物。”张岚的量子数据板投射出虫体横截面,硅晶虫的几丁质外壳含92%的二氧化硅,颚齿是单晶硅针状结构,肠道内充满未消化的植物根系硅细胞,“传统农药对硅基外壳无效,高温和辐射会同时杀死粟麦,我们试过声波驱逐,结果它们反而被低频振动吸引,聚集得更多。”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4小时内,虫害已扩散至B区和C区,预计48小时后整个穹顶的粟麦将全部枯萎——这是我们30%的主粮储备。”**
王磊的螯状爪捏着一条挣扎的硅晶虫,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因愤怒而直立。虫体在螯爪中发出细微的“咔嚓”声,外壳碎裂后流出透明的硅基体液,接触空气后迅速结晶成细小的石英砂。“触须能‘尝’到它们的味道——像嚼碎的硅晶结核,带着金属腥味。”他将虫尸扔到检测台上,触须尖端的传感器弹出分析结果,“它们的繁殖周期只有8小时,一只雌虫一次产卵2000枚,卵囊藏在土壤20厘米深处,普通犁地根本翻不出来。”
李素蹲下身,手指插入土壤。硅晶虫的丝线缠住她的指节,像冰冷的玻璃纤维。她突然想起三天前文明胚胎的异常——蚕丝层曾短暂出现过0.3Hz的高频振动,当时以为是记忆锚定后的应激反应,现在看来,胚胎或许早已“感知”到土壤深处的威胁。“它们不是外来入侵物种。”她猛地站起身,白大褂的口袋里掉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齐民要术》校注本,是陈墨从道器之墟带回来的,扉页上还贴着她标注的“种谷第三”章节便签,“道器之墟的土壤样本里有它们的休眠卵,可能是‘双生星’对接时能量场波动激活的本土生物。”
“本土生物?”陈墨刚从壁画修复室赶来,帆布包里的《高丽青瓷图谱》还没来得及放下,她蹲下身用青铜刮刀挑起一条硅晶虫,虫体在刮刀上折射出的虹彩与敦煌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壁画中的琉璃器皿光泽完全一致,“《魏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有琉璃虫,食石饮露,结茧如琉璃珠’……难道是硅基生命的古代记载?”
“不管是什么记载,现在需要解决方案!”张岚的数据板突然发出警报,B区的根系活性跌破50%,屏幕上粟麦的三维模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基因编辑杀虫剂至少需要72小时,我们等不起!”
李素的目光落在《齐民要术》的封面上。记忆锚定成功后,她曾反复研读这本书,试图从古代农耕智慧中寻找殖民地生态平衡的线索。此刻,“种蒜篇”的文字突然在脑海中亮起:**“‘蒜者,五荤之一,气辛烈,能杀百虫。秋耕时间种之,蝗蝻不入境。’”**她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有办法——用大蒜,改造型大蒜!”
地脉舱的生物实验室里,李素的培养皿中躺着三株形态奇异的植物:株高20厘米,叶片呈青金色,根部缠绕着细密的银色绒毛,正是她连夜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的“硅壤大蒜”。培养皿旁的光谱仪显示,大蒜叶片正持续释放一种特殊的硫化合物——二甲基三硫醚(DMTS),浓度是普通大蒜的37倍,且分子结构中嵌入了硅基适配基团。
“《齐民要术》说‘蒜气辛烈’,核心是硫化合物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破坏。”李素用微量注射器抽取大蒜根系分泌物,注入装有硅晶虫卵的培养皿,虫卵接触分泌物后,外壳迅速出现蜂窝状孔洞,“但硅晶虫是硅基生物,普通硫化合物无效。我在DMTS分子中加入了‘硅基识别位点’,就像给毒药装了精准导航,只会与硅晶虫的颚齿神经受体结合。”
“可穹顶有1200亩粟麦,手动间种根本来不及。”王磊的螯爪敲击着培养皿边缘,改造者团队刚从A区清理完枯萎植株,触须上还沾着结晶的硅基体液,“而且我们哪来这么多大蒜种子?”
“用‘八卦’系统的量子播种机。”张岚调出三维种植图,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