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去观影那就是煎熬,是情绪和生理上的双重打击。
回到眼前,苏珊首先点开烂番茄的顶级影评人专栏,破天荒的,她头一次在这里看到这么多良性评论。
“虽然《暮光之城》系列一直饱受批评,但陈在大结局的演绎让情节升华,他的存在让故事不再完全依赖少女幻想。”——玛诺拉·达吉斯,《纽约时报》,新鲜。
看不懂。‘
苏珊摇摇头,继续往下看。
“别误会,《破晓2》仍然是粉丝电影,但陈在这里的表演是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他讲述永恒的的那一刻,他用他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重量。”——彼得·崔弗斯,《滚石》,新鲜。
没错。
苏珊认同的点点头,哪怕时隔一晚上,她现在脑海里依旧盘旋着最后那个镜头。
陈说出那一句话的表情,实在是太耐人寻味了。
虽然她不明白时间的重量是什么,但是,她却真从其中感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难受。
“即便陈的表现值得注意,但影片整体依旧无法摆脱拖沓和叙事上的缺陷。观众的泪水更多源于告别情绪,而非真正的电影质感。”——肯尼斯·图兰,《洛杉矶时报》,腐烂。
哼。又来了。
哪里拖沓了?
“电影靠陈勉强撑起了尊严,但一旦镜头离开他,立刻就露出了苍白与空洞。而陈的表演也并非无懈可击,对于一个中国明星来说,动作镜头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弱项。”——托德·麦卡锡,《好莱坞报道者》,腐烂。
屁!
昨天明明打斗得那么精彩!好莱坞报道者全都是些种族歧视分子!
“陈在《破晓2》里的表演,出乎意料地成熟与内敛,他让一部以粉丝为核心的系列电影,有了片刻真正的艺术火花。但整部电影依旧是一部迎合青少年情绪的浪漫幻想。”——罗杰·艾伯特,《芝加哥太阳报》,腐烂。
罗杰·艾伯特?
看着最后那个名字,苏珊的眼睛微微睁大了。
如果她没记错,这个人前段时间不是已经病危住院了吗?怎么又出来写影评了?更过分的是,媒体上还传过一则流言,说是陈用某种神秘的东方巫术,把他“救活”了。可这人居然转头就给《暮光》打了腐烂!
带着愤愤不平的心态,她点进去<阅读全文>的标签。
“《暮光之城》系列是商业电影与粉丝文化结合的最佳样本,它理应为观众提供一场满足幻想的娱乐盛宴。《破晓2》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但我不能忽视它的局限:剧情臃肿、人物塑造浅显,陈的表演或许是其中唯一值得留存的光亮,他短暂地让这部电影有了些许真实的重量。
这或许值得一个奖项提名,但离改变整个电影在我心里的评价,还有从洛杉矶到BJ那么远的距离。虽然和最开始比起来,它已经像是两个系列的电影。
推荐指数:一个大拇指。
送给这部电影的导演比尔·康顿。
他让罗伯特·帕丁森在最后一集匆匆谢幕,让我好受了很多很多。
这个从哈利波特中展露头角的年轻人,似乎仍然没有找到角色的重心,他的存在感在卡伦家族里依旧是尴尬的。他不是那种糟糕到令人发笑的表演,但他确实让人时刻关注他脸上那股莫名其妙的紧绷。再见了,帕丁森,下部电影希望你能够活在一个没有陈的世界里,那可能会让你放松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