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甲的牌位放入祠堂正中,牌位上的“天策军都指挥使”七个字,被他用指腹摩挲得发亮。
“将军,安息吧。”他对着牌位深揖三次,转身时,看到周平正指挥士兵将陆安的牌位摆在侧首,“陆安的家人找到了吗?”
“找到了,在长安城南的豆腐巷,他娘眼睛不好,还等着他回去呢。”周平的声音低沉,“臣让人把抚恤金送过去了,没敢说他……没了。”
苏牧沉默片刻,从袖中摸出支青玉笔:“把所有战死将士的籍贯都抄录下来,朕回京后,亲自去各家走一趟。”
此时的关隘外,百姓们正自发地往忠烈祠方向搬运石块。一个白发老丈颤巍巍地捧着块磨平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护我河山”四个歪字:“陛下,这是俺家老三刻的,他……没回来。”
苏牧接过石板,指尖触到冰凉的石面,仿佛能感受到刻字时的力道。“把它嵌在牌坊上。”他对工匠道,“让所有人都看看,是谁在守着这雁门关。”
三日后,苏牧启程回长安。临行前,他站在关隘上望了最后一眼——周平带着新招募的士兵正在操练,天策军的大旗在风中舒展,猎猎声里仿佛还能听见李玄甲的嘶吼。
“告诉周平,玄铁窑改烧农具吧。”苏牧对身后的侍卫道,“让雁门关的百姓,都能种上自己的田。”
归途的马车里,苏牧翻开陆安的卷宗。这个跟着他从南疆打到漠北的年轻人,卷宗上的画像还是十年前的模样,眉眼青涩,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卷宗最后附着张字条,是陆安出征前写的:“若臣战死,求陛下照拂臣母,她总念叨长安的槐花蜜。”
苏牧将字条折好,塞进贴身的锦囊。马车行至秦岭时,恰逢槐花盛开,漫山遍野的白,香气能飘出十里地。他让马车停下,亲自摘了满满一篮槐花:“带回宫,让御膳房酿成蜜,送些去豆腐巷。”
长安城外,百姓们早已候在官道两旁。看到苏牧的仪仗,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孩子们举着野菊花跑来,花瓣撒了一路。苏牧掀开车帘,对着人群拱手,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这些人,就是他和无数将士用命守护的山河。
三皇子被乳母抱在城楼上,看到苏牧的身影,突然挣脱怀抱,跌跌撞撞地往楼下跑:“父皇!父皇!”
苏牧快步接住扑过来的孩子,小家伙紧紧搂着他的脖子,把脸埋在他沾满风尘的甲胄上:“父皇,你回来了!”
“回来了。”苏牧亲了亲他的发顶,鼻尖突然一酸——李玄甲再也回不来了,陆安也回不来了。
当晚的庆功宴上,苏牧没喝多少酒。他让宫人把三皇子抱来,坐在膝头给孩子讲雁门关的故事:“那里的风很大,能吹得人站不稳,但将士们都站得笔直,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家。”
三皇子似懂非懂地指着窗外的星空:“父皇,那些星星是不是战死的叔叔变的?”
苏牧望向星空,北斗七星格外明亮,像极了雁门关的烽火台。“是。”他轻声道,“他们在天上看着咱们呢。”
几日后,苏牧带着三皇子去了豆腐巷。陆安的娘正坐在院门口纳鞋底,眼睛眯成条缝,手里的针半天穿不进孔。“大娘,我们来看您了。”苏牧走上前,将槐花蜜放在石桌上。
老妇人摸索着抓住他的手,掌心粗糙得像树皮:“是……是安安的同僚?他啥时候回来呀,俺给他纳了双新鞋。”
“快了,他在边关立了功,陛下让他多守些日子。”苏牧拿起鞋底,上面绣着对鸳鸯,“这鞋真好看。”
“是给安安媳妇做的。”老妇人笑得满脸皱纹,“他说等打了胜仗,就娶巷口的豆花姑娘。”
三皇子突然指着墙上的画像:“奶奶,这个叔叔是不是会飞?父皇说他很勇敢。”
老妇人的手顿了顿,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俺家安安……从小就想当将军,说要保护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