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在房间里回荡,如同洪钟鸣响,震人心魄。
一位年逾古稀的太医,胡须花白,穿着一袭陈旧的青色医袍,袍角处还打着补丁,他站出来,脸上带着几分不满与疑惑,拱手说道:“沈姑娘,太医院自有一套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这样贸然整顿,恐怕有违祖制,不妥吧?”这位太医出身医学世家,从太医院的学徒做起,一路熬到如今的位置,他站出来,脸上带着几分不满与疑惑,拱手说道:“沈姑娘,太医院自有一套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这样贸然整顿,恐怕有违祖制,不妥吧?”这位太医出身医学世家,从太医院的学徒做起,一路熬到如今的位置,对太医院的旧规有着深深的执念。他虽行事保守,但也曾凭借精湛医术,在疫病横行时救过许多人的性命,赢得过百姓的赞誉。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眼中满是固执,仿佛在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沈书瑶看着他,神色坚定,和声说道:“太医大人,规矩虽是祖宗所定,但时代在变,如今太医院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若不做出改变,如何能为皇室和百姓治病救人?祖宗定下规矩,本意也是为了治病救人,如今这般乱象,怕是有违祖宗初衷。”她目光诚恳地扫过众太医,试图说服他们,那眼神中满是真诚与期待。
其他太医们听了,纷纷交头接耳,有的微微点头表示赞同,觉得沈书瑶所言在理,太医院确实需要革新;有的面露犹豫之色,既觉得现状不佳,又担忧改变会带来未知风险。那位年长的太医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暗自摇头,心中仍保留着自己的看法。而那几个心怀不轨的太医,仍在暗处偷偷谋划着他们的阴谋,时不时用阴冷的目光看向沈书瑶,仿佛在等待着最佳时机给予她致命一击。
沈书瑶开始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规范药材的采购、储存和使用流程。她亲自挑选药材,手指摩挲药材,闻着气味辨别优劣。她还组织太医们进行医术交流和培训,邀请民间的名医前来传授经验。在交流会上,民间名医展示独特针灸手法,引得太医们纷纷围观学习,沈书瑶也在一旁认真记录要点。
在她的努力下,太医院逐渐焕然一新。药材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药柜擦拭得一尘不染,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太医们的医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待病人更加认真负责,整个太医院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太后寿宴的日子越来越近,心怀不轨的太医们也即将展开他们的阴谋。
寿宴当日,皇宫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太医院呈上了精心准备的滋补方子和药材,沈书瑶亲自查验,确认无误后才放心地让人送进御膳房。可当太后服用了按照方子熬制的汤药后,却突然腹痛难忍,昏迷不醒。整个皇宫瞬间陷入慌乱,皇帝勃然大怒,下令严查此事。
那几个心怀不轨的太医立刻跳出来,指着沈书瑶说道:“定是沈书瑶医术不精,开错了方子,才导致太后龙体不适!”沈书瑶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她坚信自己的方子没有问题,要求重新查验药材。在查验过程中,她发现几味关键药材被掉包,心中顿时明白是有人蓄意陷害。
沈书禹得知此事后,立刻展开调查。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迅速锁定那几个太医的可疑之处。经过一番审讯,他们终于承认了罪行,原来是受朝中某位权贵的指使,企图借此机会扳倒沈书瑶。皇帝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将这几个太医和幕后主使一并惩处,沈书瑶也洗清了冤屈。
与此同时,宁王也在为朝廷的稳定而努力。他深入民间,看到破败的村庄,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被豪强大族兼并,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维持生计。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老人们坐在破旧的房屋前,唉声叹气。宁王回到王府,望着冷清的庭院,心中倍感孤独与压力。他深知推行土地改革困难重重,不仅要面对豪强大族的反对,还要考虑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制衡,他在庭院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盘算着对策。
宁王决定向皇帝提议,进行土地改革,限制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让百姓能够有足够的土地耕种。这日,皇帝将几位心腹大臣召至御书房,屏退左右后,神色凝重地开口:“宁王提议的土地改革,你们怎么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豪强大族在各地根基深厚,改革必然会招致他们的强烈反对,弄不好会激起民变。”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而且,改革初期,土地重新分配,税收统计混乱,国家财政恐会陷入困境,地方势力也可能趁机蠢蠢欲动,实在是风险太大。”皇帝靠在龙椅上,揉了揉太阳穴,无奈地说:“朕又何尝不知,可百姓的日子也艰难,若不改革,民心不稳啊。朕既不能不顾百姓疾苦,又要维护朝堂稳定,这其中的权衡实在艰难。”几人商讨许久,依旧没有定论,皇帝最终长叹一声:“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宁王明白,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会面临重重阻力,但他不会放弃。他开始收集证据,证明土地兼并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他走访了许多村庄,与百姓们交谈,记录下他们的遭遇和诉求。而在宁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