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佩,提及自己在封地也面临着诸多政务难题,尤其在应对朝廷日益严苛的赋税要求和军事调度上,深感力不从心。齐王在信中隐晦地暗示,希望能与朱权私下交流应对之策,但绝口不提联合之事。
朱权看完信后,陷入沉思。他深知,在朱元璋的严密管控下,任何稍有不慎的举动都可能被视为僭越。朱权心想,齐王此举,虽未提及联合,但私下交流应对朝廷之策,若被朝廷知晓,恐怕也会惹来麻烦。但齐王封地的困境他也能理解,同为藩王,唇亡齿寒。
思索良久,朱权决定先修书一封回复齐王。他在信中先是表达了对齐王困境的理解与关切,言辞间尽显同宗之情。随后,朱权谨慎地写道,应对朝廷事务,应以忠诚为本,每一项举措都需遵循朝廷规制,切不可有任何逾矩之举。他还分享了一些自己在大宁应对朝廷赋税和军事调度时的经验,比如如何合理安排军屯以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更好地完成赋税任务;在军事调度方面,要提前做好准备,与当地官员密切配合,确保物资调配顺畅。但朱权在信中始终保持着分寸,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
朱权挑选了一位行事极为谨慎的王府侍卫,亲自向他交代了任务,叮嘱他务必将信件安全送达齐王手中,且不可向任何人透露信件内容。送信途中,侍卫遭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行,险些延误行程,但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对路线的熟悉,最终按时抵达。
半月之后,王府侍卫归来,带回了齐王的又一封密信。朱权打开信件,只见齐王在信中对他的建议深表感谢,还称依照朱权的方法,在赋税和军事调度上确实顺利了许多。但齐王话锋一转,提到近日朝廷似乎在对藩王的赋税政策进行新的调整,听闻会更加严苛,询问朱权是否有所耳闻,又该如何应对。朱权意识到,齐王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若朝廷真的调整赋税政策,大宁也将受到影响,他需要提前谋划应对之策。这一情节也与大宁当前面临的局势紧密相连,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使齐王情节不再孤立,而是融入到大宁局势变化的主线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