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悠南长出了一口气,这种光线下的飞版,能抓到清晰的就挺不错了。
就在这时,那位摄影大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凑到了很近的地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李悠南相机屏幕上的回放画面。
他听到了那阵密集的快门声。
李悠南也不吝啬,直接拿给他看,心里有一丢丢装逼成功的快感。
“这……这光线……这速度……你怎么做到的”他指着屏幕:“我……我刚才都没反应过来有鸟飞过去!你就……就端着拍还拍这么清楚这感光度得上千了吧噪点呢”
他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语气茫然。
“光线差,快门必须快,感光度就得高,噪点后期能处理一点。”李悠南简单解释了一句,没提具体参数,把相机挂回脖子上,弯腰继续去弄天幕,“主要得预判它的飞行路线,跟焦要快稳。”
他站在那儿,消化不了这些信息。
看看李悠南脖子上那台被用得熟稔的相机,沉默了好几秒,才往前蹭了一步,脸上堆起一种有点局促又极度诚恳的笑容:“那个……兄弟……老师!您……您能不能……教教我就……就刚才这种,怎么抓我这设备也不差啊,可就是拍不好……”
“我……我请吃饭!或者……或者你看看我这设备,有啥需要改进的”他指了指自己那堆设备。
祝清越在旁边轻轻咳嗽了一声,像是被风呛着了,也可能是别的。
她低头翻着书页,还是没抬头。
李悠南看着眼前这位装备齐全却一脸无措的大哥,有点好笑又有点理解。
摄影这东西,有时候真不是钱堆出来的。
有的人靠天赋,有的人靠熟练……还有的人靠系统。
大家都有令人感动的付出。
……
出门在外,都是朋友。
摄影大哥姓王,估且叫他老王吧。
老王说:“对于经常在外面露营的人来说,共享是身体的本能。露营地借盐借柴火像呼吸般自然,陌生人递来的食物敢直接咬。”
这附近只有他们两辆车子,自然可以一起野炊了。
老王大哥带了新鲜的炭火,用一把喷枪给烧红,丢进炉子里面,已经过了一阵子了。
这会儿,炉子里的炭火红得正好,没什么烟。
李悠南拿铁签子串好的几条小鲫鱼架上去,离火苗两指高。
鱼皮遇热,很快绷紧,发出细微的滋滋声,油珠渗出来,滴在炭上,腾起一小缕青烟,带着焦香。
清越坐在旁边的野餐布上。
她膝盖上摊着个厚实的牛皮笔记本,手里捏着支铅笔,笔尖悬在纸面上,好久没落下。
她望着远处水天相接那条模糊的灰线,湖风吹过,她额前的碎发就跟着飘几下。
偶尔,她低头,铅笔在纸上划拉出几道短促的线条,又停住,抬起头,偷偷看一眼李悠南。
旁边十几米外,是王哥一家的帐篷。
王哥正弯腰摆弄一个稍大的卡式炉,炉子上坐着一口不锈钢锅,热气顶得锅盖边缘噗噗作响,他媳妇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苹果,小刀一圈圈削着皮。
餐食好了以后,大家便围坐在一起,一起吃东西,聊天。
湖风一阵阵吹过,不紧不慢,带走了烤鱼的油烟,也吹散了炉火的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