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景宁帝昔年曾废太子,至今思之,犹觉心悸;而泰顺帝亦曾亲历九子夺嫡之乱,血雨腥风,刻骨铭心。父子心意相通——“太子”二字,实乃心头一根毒刺。故而商议既定,决意行秘密立储之法!
此刻,泰顺帝微微颔首,将袖口轻挽,取过紫毫御笔,在砚中轻蘸朱砂。朱砂溶于水,如鲜血化开,触目惊心。对着草稿,笔锋悬于诏纸之上,稍作停顿,忽而落纸如飞,字字力透纸背:
“太上皇帝圣谕暨皇帝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祗承太上皇帝丕绪,御极临宇,夙夜兢业,惟以敬天法祖、安国宁民为念。神器至重,储贰宜早定,以系人心,以固国本。兹事体大,朕不敢专,特恭请太上皇帝圣裁。
太上皇帝功越百王,德隆万古,虽颐养天和,犹心系宗社。太上皇帝睿鉴高远,洞烛几微,念兹国本,特颁圣谕于朕。
太上皇帝圣谕曰:‘朕观诸皇孙,袁历秉性仁孝,聪明天纵,器宇非凡,深肖朕躬,克承祖宗德业。其言行举止,颇符朕心。仰承天眷,俯察舆情,袁历乃膺承大宝之选。皇帝其善体朕意,密定袁历为皇储,以副上天眷佑之隆,以慰朕心之期。此谕!’
朕跪聆太上皇帝圣训,感佩莫名,五内震惕。太上皇帝圣明烛照,所鉴至当。袁历实乃朕之佳儿,天资粹美,孝友宽仁,勤学敏悟,深肖太上皇帝与朕躬。其德器日隆,允协朕心,足堪付托神器之重。
朕谨遵太上皇帝圣谕,仰承慈命,俯顺天心,于泰顺三年正月十六日,特将袁历亲书其名,缄藏于秘匮之中,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此乃太上皇帝钦定、朕躬亲承之至意,昭告天地祖宗,以为万世不易之典。非惟朕一人之私爱,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太上皇帝睿断之明验也。
中外臣工,惟当各安职守,尽心辅弼,毋得窥探揣测,妄生议论。此旨藏于深宫重地,非遵太上皇帝及朕特旨,不得擅启。泄密者、窥伺者、妄议者,定以国法重典严惩不贷!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景宁帝、泰顺帝特意没在这份秘密立储诏书中提到袁历是皇四子,盖因二人都有了让姜念认祖归宗的念头。如果将来姜念当真认祖归宗,袁历便不是皇四子,会后移为皇五子,姜念则会以“袁易”的身份成为皇四子!
诏书既成,一式两份。
泰顺帝取过九龙钮玉玺,在朱砂印泥上轻蘸三下——一蘸天地,二蘸祖宗,三蘸黎民。而后稳稳钤于诏书末端。但见“皇帝之宝”四字朱文跃然纸上,殷红似血,煌煌天威,尽在其中。
“装匣。”景宁帝沉声吩咐。
总管太监戴权手捧鎏金锦匣,这匣子内衬明黄绸缎,外雕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锁扣处用七重火漆密封,显是机密非常。
泰顺帝将其中一份诏书仔细折好,亲手纳入匣中,又缓缓阖盖。“咔嗒”一声轻响,仿佛命运之轮在转动。
“扶梯子来。”
一声令下,十二名侍卫抬着云纹檀木梯鱼贯而入。
这梯子通体紫檀,雕龙画凤,却比寻常梯子宽出三倍有余。
众人小心翼翼将梯子架于“正大光明”匾下,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唯恐惊动这庄严时刻。
泰顺帝亲自怀抱锦匣,一步步踏上阶梯,待至匾前,将锦匣安放于匾后。
大庆的新储君,就这样被封存在“正大光明”匾后了。
而历史的车轮,正向着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向,转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