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作品,窑温失控,整窑陶器几乎报废。可当我打开窑门时,却发现其中一只茶碗的裂纹竟像极了一首残缺的唐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一刻,我觉得不是我在做陶,是泥土在向我诉说。”
随着故事一个个展开,气氛逐渐升温。有人从背包里掏出微型木雕——一只仅拇指大小的麒麟,须发皆具,栩栩如生;有人翻开速写本,展示自己为传统纹样注入现代设计的草图;还有一位苗绣传承人吴阿婻,现场展开一幅尚未完成的绣品,金线银线交织成凤凰展翅图,她说:“每一针都是祷告,每一线都是记忆。我绣的不只是图案,是我阿妈教我的歌,是我寨子里的风雨和月光。”
陈梦瑶穿行在人群中,时而驻足倾听,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词:“情感联结”、“文化叙事”、“技艺独特性”、“可持续转化”。她的目光最终落在角落的一位老人身上——他始终沉默,手中摩挲着一柄紫檀木雕的如意,雕工细腻,仙鹤振翅欲飞,羽毛纹理清晰如真。他是浙江东阳的木雕大师张清远,业内人称“张一刀”。
陈梦瑶特意端着果盘走过去,轻声问道:“张师傅,您这柄紫檀如意雕得活灵活现,能讲讲灵感来源吗?”
老人一愣,似乎没料到会被注意到。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这……是我十六岁那年,在天目山深处见到的一幕。清晨大雾未散,一群仙鹤在溪边起舞,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像风吹过松林。我蹲在石头上看了整整一个上午,回来后就发了疯似的雕了第一只鹤。这柄如意上的仙鹤,就是那天的记忆。”
他的话语朴素,却让周围人屏息凝神。那一刻,技艺不再是技术,而是生命与自然的共鸣。
待所有人分享完毕,欧阳寒清了清嗓子,走上前方。他身材挺拔,语气沉稳而富有条理:“刚才听了各位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技艺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怎么做’,更在于‘为什么做’。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我们为各位量身定制的四种合作模式。”
他逐一讲解:
“第一种是讲师模式,适用于专注于教学传播的艺人。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固定授课平台、学员资源和品牌包装,您只需专注于知识传授;
第二种是合作供货模式,适合那些希望保持独立创作、不愿参与运营的艺术家。我们负责在实体店或者网店销售,您只需按时交付作品,到时给你们分成;
第三种是综合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我们为核心合伙人设计的深度绑定方案。包含联合办展、门票分成、收徒传艺、Ip开发等多项权益,真正实现技艺的品牌化与产业化;
第四种是销售顾问合同,面向既能创作又能教学的多面手。您既可以卖产品,也可以开设课程,我们将为您提供全链条支持,包括实体店售卖,直播带货,实体店教授顾客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等。具体的工资待遇以及需要遵守的规则你们可以看合同。”
说完,陈梦瑶将早已准备好的四类合同文本一一发放到每人手中。纸张厚实,排版清晰,条款详尽却不失温度。艺人们低头翻阅,有人频频点头,有人轻声与邻座讨论,有人则盯着某一条款久久沉思。
渐渐地,原本拘谨的氛围彻底融化。有人开始互相交换联系方式,有人拿出作品邀请他人品评,笑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林秀兰拉着周砚舟讨论如何将竹编与陶器结合做成茶器套装;吴阿婻则对杨文远的扎染布料产生了浓厚兴趣,想尝试将其融入苗绣背景。
陈梦瑶站在大厅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焕发光彩的脸庞。她看到的不只是手艺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情感的传递者、美的缔造者。她知道,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技艺,那些曾被时代洪流冲刷至边缘的手艺,终于在这个午后,找到了属于它们的舞台——一个既能安放匠心,又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外,夕阳将别墅染成金色。屋内,茶香未散,故事未尽,而一段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旅程,正悄然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