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就能开业了。我一直有个心愿——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快要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所以,我想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的手工艺品团队。”
她顿了顿,目光真挚地看着林师傅:“您的手艺不该只藏于小巷深处,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欣赏,甚至传承下去。我们会计划定期举办展览,也可以开设工作坊,收些徒弟,把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您也不希望这一身绝活,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悄然失传吧?”
林师傅听着,眼神微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台上一块未完成的桐雕。阳光落在他花白的鬓角上,仿佛也为这份沉默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这是我的电话和网店链接,”陈梦瑶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写下联系方式,连同网店的地址一起递过去,“您可以先看看我们的理念和目前的作品,了解后再做决定。说实话,我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件事的。我只是不忍心看着国家的老手艺一点点消失在时代洪流里。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不该被遗忘。”
林师傅接过纸条,轻轻放在案头,没有立刻回应,只是低声说了句:“过两天再给你答复。”
陈梦瑶点头表示理解。随后,她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报酬,郑重地放在桌上。林师傅推辞了一下,终究还是收下了。真正的匠人从不轻视自己的劳动,他们尊重手艺,也尊重懂得尊重手艺的人。
付完钱后,陈梦瑶与欧阳寒拿起那方刚刚定制的镇纸,相视一笑,转身离开了这间藏匿于市井深处的小店。木门“吱呀”一声合上,仿佛也将一段静谧的时光封存其中。
两人驱车直奔上下九古玩街。阳光洒在骑楼之间,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街道两旁摊位林立,铜器、瓷器、旧书、字画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木香与尘埃交织的气息。他们在一家老旧的杂货铺前驻足,店主是个戴着老花镜的阿伯,正慢悠悠地擦拭一台黑胶留声机。
“这台还能用吗?”欧阳寒蹲下身,仔细打量着那台棕褐色外壳、黄铜喇叭的经典款式。
“当然能!”阿伯抬起头,咧嘴一笑,“正宗1940年代英国进口,音质纯正,只要配上合适的唱针和唱片,放出来的声音比现在那些电子玩意儿还带劲。”
陈梦瑶眼睛一亮,当即拍板买下。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隔壁摊位淘到了一批珍贵的粤剧黑胶唱片,以及七十八十年代的经典流行音乐原版唱片——邓丽君、许冠杰、罗文……一张张泛黄的封套背后,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回响。
接着,他们前往荔湾老城深处探访几位非遗手艺人。在一栋不起眼的西关大屋改建的工作室里,他们见到了广绣传承人李婆婆,老人十指翻飞,丝线如流水般穿梭于绸缎之上,一幅《岭南春色》栩栩如生;在牙雕工作室,年轻匠人阿梁正在雕刻一只玲珑剔透的象牙船,船上人物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石湾陶塑工坊,老师傅用粗粝的手掌捏出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武将俑,泥胎未烧已具气势。
每到一处,陈梦瑶都真诚相邀:“我们想组建一个传统手工艺联盟,让你们的作品走出作坊,走进大众视野。已经有不少手工艺人加入了我的团队,这个联盟未来还可以联合办展、开课授徒,让这些技艺真正活起来。”每位匠人都深受触动,虽未当场答应,但纷纷表示愿意认真考虑。陈梦瑶都给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网店链接。
收获满满之后,他们又来到西关大屋片区的老家具市场。酸枝木茶几沉稳厚重,雕花屏风精美繁复,旧式太师椅扶手圆润,坐感极佳。他们一一选购,让店员们送到一处小巷子里,而后两人互相掩护,悄悄将所有物品收入空间之中。
逛完西关已是正午时分。两人走进一家百年老字号肠粉店,滑嫩的布拉肠淋上特调酱油,配上一碗滚烫的艇仔粥,滋味地道得让人忍不住闭眼回味。同时还吃了好几种特色的点心,他们不仅自己吃得满足,还打包了数十份特色点心:马蹄糕、双皮奶、叉烧包、咸煎饼……准备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稍作休整后,他们启程前往此行最后一站——沙湾古镇的一处私人收藏馆。
这座收藏馆隐匿于一条幽静巷弄尽头,由一座清代祠堂改建而成,青砖灰瓦,檐角飞翘,门前两尊石狮静静守候。铁门开启时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一位身穿中山装、头发花白的老人迎了出来。
“请问你们是?”老人笑容温和,“我姓周,退休前是岭南大学民俗文化系的教授。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我叫陈梦瑶,这是我的丈夫欧阳寒。”陈梦瑶做了自我介绍,“久仰周教授大名,您对岭南民间工艺的研究着作我都拜读过,受益匪浅,今日特地过来拜访你,想了解一下岭南的手工艺品。”
周教授笑着摆手:“都是些纸上谈兵罢了。反倒是你们年轻人愿意投身实践,这才是真正的保护。”说完带着他们走了进去。
步入馆内,一股淡淡的樟脑与漆香扑面而来。展厅中央陈列着十余件民国时期的漆器精品:朱红描金妆奁盒、黑漆嵌螺钿食匣、彩绘人物屏风……每一件都色泽温润,纹饰细腻,历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