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紫宸殿钟鼓齐鸣。
百官齐聚,只见皇后端坐凤座,宣读一道长达三千言的《罪己诏》,历数赵昭十余年来构陷忠良、操控舆论、残害宗室、蛊惑君心之罪,并出示物证若干:包括当年冷宫尸骨的牙印比对、童谣抄本的笔迹鉴定、以及多名幸存宫人的血泪供词。
赵昭跪伏阶前,面如死灰。
天子沉默良久,终是挥袖:“褫夺封号,幽禁别院,终身不得出户。”
退朝后,赵昭被押往冷宫旧居。路过御花园时,她看见一群宫女正在焚烧书籍,火光中飞舞着《明经纪闻》的残页。她突然疯一般扑上前去,抢过一页尚未燃尽的纸,上面正是周怀安所写的《狱中记》片段:“心光不灭,犹照四方。”
她怔怔望着那行字,忽然放声大笑,笑声凄厉如夜枭。
当晚,看守发现她悬梁自尽,手中紧攥着那半块玉佩,脸上却带着诡异的微笑。
三个月后,春回大地。
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召回流放官员。周怀安灵柩由陆知远亲自护送返京,沿途百姓设香案祭拜,哭声动野。天子亲撰碑文:“一代直臣,千古风骨”,并追赠太师衔,谥号“文正”。
谢云章拒绝出仕,携残卷归隐终南山,临行前对陆知远说:“记住,真正的胜利不是复仇,而是让那样的悲剧永不重演。”
陆知远留在京城,受命主持国子监改革。他在明经书院原址重建学府,取名“昭明堂”,门前立碑,刻着周怀安临终遗言:“为天下读书人争一口活气。”
而那位曾出现在流放路上的素衣女子,再未现身。唯有每年清明,昭明堂后院的老梅树下,总会多出一束白菊,花瓣洁净如雪,仿佛来自某个不愿留名的灵魂。
十年后,新帝登基,锐意革新。他废除党禁,开放言路,重用寒门,史称“昭和中兴”。某日批阅旧档,偶然翻到一份尘封密卷,乃先帝晚年手书,写道:“周某虽悖逆,然其志在匡扶纲常,非为私利。待天下太平,宜追复其位,以慰士林之心。”
少年天子默然良久,提笔朱批:“允。并录入国史,永以为训。”
窗外春雨淅沥,洒在昭明堂前的青石阶上,映出一片澄澈天光。
许多年以后,岭南孩童入学第一课,仍是背诵《明经纪闻》开篇之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先生问:“何谓浩然?”
童子齐声答:“不惧死,不忘耻,不负心。”
海风穿堂而过,吹动廊下那面历经风雨的明经旗,猎猎作响,如同永不熄灭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