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为深邃的黑色,数据流以绿色光点的形式在屏幕上流动,如同夜空中的流星。苏晴的座位正对着共时摆,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这里,目光在屏幕与摆锤之间来回切换,手指在触控屏上灵活操作,将异常数据标记、分类,再发送给地下的时熵调控库。
“西北象限,公元19世纪时区,熵值出现0.03%的波动。”上午十点十七分,苏晴的耳机中传来AI助手清冷的提示音。她立刻将目光转向左侧第三块触控屏,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被浓烟笼罩的工业城市——高耸的烟囱如同钢铁森林,蒸汽机车在铁轨上轰鸣,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全然不知一场局部熵增正在悄然蔓延。苏晴迅速调出该时区的历史数据,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很快找到了异常根源:一座纺织厂的蒸汽机因压力过高发生爆炸,高温火焰打破了局部时空的熵平衡,导致空气中的熵粒子浓度瞬间上升。
“启动三级缓冲程序,目标坐标:西北象限,公元1872年,伦敦东区。”苏晴的声音冷静而果断,同时按下了控制台右侧的蓝色按钮。几秒钟后,地下时熵调控库的缓冲器启动,一道肉眼难见的淡蓝色能量流,通过埋设在山体中的时间通道,精准输送至19世纪的伦敦东区。屏幕上,代表熵值的红色曲线开始缓慢回落,工厂周边的浓烟逐渐消散,空气中的熵粒子浓度以每秒0.001%的速度下降。三分钟后,AI助手再次提示:“目标时区熵值恢复正常,缓冲程序已关闭。”苏晴长舒一口气,抬手揉了揉太阳穴,将这次事件的处理记录归档,又投入到下一轮的数据监测中。
这样的紧急处理,苏晴平均每天要经历五六次。有时是古代时区的火山喷发引发熵增,有时是未来时区的能源实验出现偏差,还有时是时空乱流导致的局部熵值波动。每一次处理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若缓冲程序启动不及时,局部熵增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撕裂时空屏障,让高熵能量涌入其他时区。苏晴曾在训练中模拟过熵爆场景,当看到屏幕上无数时区因熵值失控而湮灭时,她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除了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理,时熵预警塔还承载着抗熵知识传承的使命。塔体从基座到观测舱下方,外壁上雕刻着长达百米的“抗熵史诗浮雕”。这幅浮雕由十位顶尖工匠耗时一个标准时间单位完成,采用阴刻与阳刻结合的手法,人物与场景栩栩如生。浮雕以时间为轴,从“初熵时代”开始,依次展现了抗熵史上的关键节点。
浮雕的开篇,是“初熵觉醒”的场景:黑暗的背景中,无数扭曲的黑色线条代表着肆虐的熵能量,初代抗熵者燧人身披兽皮,手持由抗熵石打造的武器,奋力将抗熵疫苗注入时间之源——那处被刻画成发光漩涡的节点,正是所有时间维度的起源地。燧人的表情坚毅,眼神中充满决绝,身后跟着数十位手持火把的追随者,他们的身影在黑暗中如同点点星火。
紧接着是“大熵寂”时期的悲剧:画面中,一座座象征着文明的建筑在黑色的熵流中崩塌,无数人影在混乱中奔跑、挣扎,天空被染成暗红色,连阳光都失去了温度。浮雕的创作者特意在这一段采用了粗糙的雕刻手法,以此传递出当时的绝望与惨烈。但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几位抗熵者手拉手围成圆圈,用身体守护着一块发光的抗熵水晶,那是当时仅存的希望火种。
浮雕的后半段,描绘了现代抗熵者的奋斗历程:工程师们在实验室中调试时熵调控装置,熵语者在监测台前专注工作,普通民众自发参与抗熵宣传活动……最后一幅画面,是时熵预警塔与地下调控库的能量场交相辉映,无数时区如同星辰般环绕在周围,象征着时间秩序的重建与稳定。每一道线条、每一个人物表情,都凝聚着对抗熵先辈的缅怀,也彰显着当代守序者的决心。
每天都有来自各个时区的访客来到预警塔下,他们中有抗熵学院的学生,有退休的守序者,也有普通的民众。人们沿着塔基的台阶缓缓行走,抬头仰望那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历史,有人在“大熵寂”的浮雕前驻足沉思,有人在现代抗熵者的画面旁轻声交流,还有父母带着孩子,逐字逐句讲解浮雕背后的故事。一位来自22世纪时区的老人,曾是第一代时熵调控库的工程师,他每次来都会在浮雕的“调控库建成”部分停留许久,手指轻轻拂过石壁上的机械齿轮图案,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
一个晴朗的午后,处理完一批常规数据后,苏晴难得有了片刻空闲。她推开观测舱的水晶门,走到舱外的观景平台上。微风拂过脸颊,带着山间草木的清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抗熵能量气息,让人心神安宁。她俯瞰着下方的时间维度,那些不同时代的时区如同层层叠叠的光晕,在时空中缓缓流转——中世纪的城堡顶端飘扬着旗帜,未来都市的飞行器在楼宇间穿梭,原始部落的篝火在夜色中闪烁,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机。
远处的时熵调控库隐约可见,蓝色的能量场在地面上勾勒出复杂的几何纹路,与预警塔的能量场遥相呼应,形成一张覆盖整个区域的防护网。共时摆的摆锤在观测舱内缓慢摆动,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如同时间的心跳。熵值指针稳稳地停在“安全区”,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