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王兴国的呼吸已经开始有些急促。
他知道特技为【超速恢复】的董峰,最不怕的就是这种消耗战。
场面上,两人虽然还是势均力敌,但是王兴国利用钢铁之躯逼迫董峰以死换死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多。
“不能再耗下去了。本以为这个董峰只是大枪厉害,可没想到连刀盾也这般擅长!”王兴国额角渗出汗滴。
刚刚有好几次,董峰盾上传来的怪异力道差点将他撞倒在地,可明明双方既没有发力推搡,也没有用兵器勾挂,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就是杨式太极拳中,最为擅长的“劲力发放”。
如果说陈氏太极的精髓在于全身缠丝整劲带来的刚柔一体的话,那么杨式太极的特长,就是对于劲力的细致感知和影响。
也就是所谓的“接手进步,因敌变换,步随身换,柔化刚发”。
换句话说,这就是接化发。
不过因为某大师的离谱操作,这心法的名字被搞得臭不可闻。
如同自南宋之后,再无姓“秦”的人名字里敢有“桧”字,姓“赵”的人名字里敢有“构”字一般,再讲这劲力的发放时,大家都默认将之改个名字。
甚至在涉及兵器的时候,都宁愿用霓轰刀法里卷落、引落这种词汇去代替。
但无可否认的是,蓄劲、接手、化劲、发放这套招式体系,不论在徒手还是兵器,不论是西方武术还是华夏武术中,都是极为常用的技法。
在单手的兵器磕碰时也许不明显,但是遇到盾牌这种本质上是将拳头或胳膊变大的防具后,这个特点便尤为明显!
王兴国再次攻上,可没交手几招,董峰便用盾面“听”住了王兴国的力道,然后腰胯缠丝劲顺着藤牌宽大的盾面拨动小盾,又一次顺势将王兴国的发力引到一旁。
不像是杨式太极的“揽雀尾”,更像是原版陈氏太极中的“懒扎衣”!
只是可惜,因为小腿的损伤,董峰后续牛尾刀的劈砍再次被王兴国后跳躲过。
不过这一次,只听“噌”的一声,王兴国的脸颊上,出现一道似有似无的红痕。
“嗯?”
双方的眼神同时一凝。
够到了?
原先隐藏在藤牌下方的牛尾刀缓缓抬起,如同做好攻击准备的蝎子亮出的尾刺。
王兴国则将剑尖竖起摆在身前,同时把手中小盾尽可能的向前顶出。
攻守之势,要交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