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浦路斯地区的争议,换取英国在法国殖民突尼斯的过程中保持友好性中立。
所谓的友好性中立,就是英国可以在法国入侵突尼斯的过程当中不发表任何声明,但也不能做出任何敌对或者拒绝的行为。
茹费里之所以敢策划入侵突尼斯的战争,也正是确定了英国不会干涉法国的行动。
只要英国不干涉法国的行动,法国入侵突尼斯就绝对不会失败。至于法国的邻居和死敌德国,此时也万万不可能阻止法国的殖民扩张。
实际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此时的德国也并不想面临一场战争。
实际上,早在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和法国政府的谈判上,德国政府内部就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分歧。
当时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原定计划是向法国政府索要10亿法郎的赔款,一举奠定普鲁士在和法国争端当中的优势。
但没想到当时的容克贵族明显野心更大,也正是容克贵族的狮子大开口,最终让法国政府的赔款从10亿变成了50亿。
虽然德国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但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仇恨也变得更加激烈。这也是俾斯麦全力打造孤立法国体系的原因,一旦让法国人找到了机会,法国很有可能会展开报复性战争。
对于此时的德国来说,如果有什么能够吸引法国政府的关注,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作为邻国,德国十分了解法国的民意。如果不让法国政府利用一场酣畅淋漓的殖民战争释放国内压抑的情绪,恐怕迟早会有一位极端的法国统治者上台,随后爆发与德国的战争。
这也代表着,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法国已经实际性的获得了来自英国和德国的支持。
大约几天过后,茹费里再次召见了陆军大臣,询问军方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
考虑到意大利很有可能强行干涉战争,法国陆军部门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还是相当充分的。
法国陆军将会在入侵突尼斯的战争中投入5万人的兵力,其中3万人投入到对突尼斯的作战当中,2万人作为预备部队防止意大利军队的突然袭击。
除了陆军投入5万人之外,茹费里还计划让法国海军在入侵突尼斯期间动员起来,随时防备意大利海军有可能的入侵。
虽然意大利人大概率没有胆量向法国发动战争,但该有的防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要是真一不小心被意大利人偷袭成功,那乐子可就大了。虽然意大利人的陆军战斗力不强,但意大利的海军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要是法国海军被偷袭损失一部分主力舰艇,之后在海战上能否打赢意大利那还真的是个问题。
对于陆军提出的进攻计划,茹费里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动用5万军队对法国来说也不算什么太大的投入,如果能用较小的支出就获得一整块突尼斯,那对于法国政府和军方来说都是一件大功劳。
先不管突尼斯的未来怎么样,总之对于现任总理茹费里来说,这就是自己实打实的政绩,也是保护自己不被弹劾的底牌。
确定陆军部门已经准备完成之后,茹费里又找来了法国外交大臣甘贝塔,要求外交部门为法国寻找一个合适的宣战理由。
虽然是对一个土著国家发动战争,但对于已经讲究脸面的欧洲来说,一个比较合适的宣战理由还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能够证明自己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同样也能减少其他列强干涉这场战争的理由。
就比如意大利,想要干涉法国和突尼斯的战争,他们也必须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否则在战争合法性上就已经落入下风。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