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前,我要看到对‘明玥观察哨’所有合作平台的内容接口切断方案。”第153章光的形状(续)
厉知行挂断电话的瞬间,指尖在金属桌面上划出一道刺耳的刮痕。
“切断所有合作平台接口。”他重复了一遍,声音冷得像淬过冰的刀锋,“从技术、法律、舆论三线推进,我要‘明玥观察哨’今晚就变成一座死网。”
控制室内灯光惨白,映着他轮廓分明的脸。
屏幕上的红点仍在扩散——那不是数据流,是某种更危险的东西:信仰的蔓延。
他不信神,也不信爱。
他只信控制。
可现在,一个女人用一段童声,撬动了他精心构建三年的情绪操控体系。
“顾承宇调动了亚太区六家媒体备用通道,”技术主管低声汇报,“他们早有预案……我们刚封一个端口,另一个就以‘儿童公益项目’名义重启传输。”
厉知行猛地抬头:“她注册的是非营利组织?备案材料呢?”
“全部合规。甚至比我们预想的更干净——颜微亲自提交的司法解释草案已经进入立法征求意见阶段,标题叫《关于情感剥削罪的认定标准》。她说,这是为那些被算法诱导抑郁的人讨一句公道。”
“呵。”厉知行冷笑,“她倒成了正义使者?”
可他的手指却微微发紧。
他知道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人心。
而人心,最不可控。
同一时刻,云港市东区某老旧小区的居委会活动室里,一台老式收音机正静静播放着轻柔旋律。
“一闪一闪亮晶晶……”
几个银发老人围坐一圈,有人跟着哼唱,有人闭目微笑。
护工小张看着护理记录,眉头越皱越深:“王奶奶昨晚零点焦虑发作,服药两次;李爷爷整夜躁动……可今天呢?从八点半开始听这首歌,到现在没人按铃求助。”
她迟疑地打开手机,在社交平台上搜到#孩子画的夜航飞船#,看到无数家庭上传的孩子画作和录音,眼眶忽然一热。
“原来……真的有用?”
她没多想,把这段音频存进U盘,插进社区广播系统,设定每晚九点自动播放。
而千里之外的川西高原,一所村小的教师扎西也在做同样的事。
孩子们围坐在操场,对着星空齐声歌唱。
远处雪山静默,星光洒落如尘。
没有人知道是谁先发起的接力,但当第一声《小星星》通过乡村大喇叭响起时,一场无声的共振已悄然席卷全国。
发布会现场,镁光灯如暴雨倾泻。
苏明玥一身象牙白西装立于高台之上,身后巨幕滚动播放着全球各地传来的画面:东京地铁站内乘客驻足聆听广播;纽约唐人街老人含泪跟唱;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
一名记者突然起身,语气咄咄逼人:“苏总监,您是否承认,您正在对公众进行大规模心理干预?利用儿童声音激发共情,这与‘天枢会’用悲痛频率制造抑郁有何本质区别?您是不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情绪操控?”
全场寂静。
连摄像机都屏住了呼吸。
苏明玥没有回避目光。
她静静地看着那位记者,仿佛看穿了他提问背后的痛苦——或许他曾失去亲人,或许他也曾在深夜独自流泪。
她轻轻开口:“如果真诚也是一种操控,那我认罪。”
话音落下,她按下手中遥控器。
音响缓缓响起一段稚嫩语音——
“爸爸,你说过要带我去海边……现在我每天画一条船,等你回来。”
全场鸦雀无声。
有人低头抹泪,有人颤抖着举起手机录下这一刻。
直播弹幕瞬间炸裂:
【我们听见了】
【对不起】
【我也想说句话】
【妈,我想你了】
颜微站在台侧,眼眶通红。
她走上前,接过话筒,声音坚定:“就在刚才,已有237位真实家属主动联系基金会,愿提供证据支持‘情感剥削罪’诉讼。他们说——终于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了。”
掌声雷动。
可苏明玥只是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心中一片清明。
这不是胜利,而是反击的开始。
深夜十一点十七分,苏明玥独自回到办公室。
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悬,而她的桌上,只有一杯凉透的咖啡,和循环播放的那段38秒语音。
她闭上眼,启动【商业直觉】。
这一次,不再是被动感知谎言与危机。
而是主动将那份纯净、希望、未被污染的情感,编码成一道全新的“希望脉冲”,注入“明玥观察哨”主网。
她的心跳同步于数据流,意识沉入网络深处。
下一秒——
全球十三个基站,同时亮起绿灯。
新加坡节点报告:【情绪共振指数突破9.0】
成都中心传来反馈:【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