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也叮嘱朕,凡是军国大事,必咨询国公而后行之。
而今局面国公以为当如何应对。”
英国公说道:“瓦剌狂悖,必当征伐,只是朝廷多事,河南大工耗费朝廷人力物力。
深入草原恐有不逮,陛下又下令断绝瓦剌贸易,以臣对瓦剌了解,少了大明的物资,瓦剌支撑不了两年。”
“正可用以逸待劳之计,重兵集于塞上,与瓦剌决战。”
英国公张辅对现在这个局面,其实并不是太看好的,在他看来,早知道而今的局面,还不如去年就打。
去年打,朝廷虽然也在赈灾,但是去年赈灾数目也没有今年这么大。
两年消耗下来。
大明府库乃是正统登基以来,最困难的时候。
但是英国公更知道一点。
那就是朱祁镇已经下定了决心,为了这一件事情,已经罢免了三名大学士。
这样架势,是不可能更改了。
英国公张辅不单单是一个将领,每一个可以统兵数十万的大将都不是单纯的将领。
必然有政治家属性。
他已经看出来,不能改变。
张辅就没有与朱祁镇硬顶的想法。
张辅作为军方大将,他如果与朱祁镇硬顶,不管成功不成功,对英国公府,对大明都没有好处。
而且张辅对手下败将瓦剌,并不是多看重,特别是瓦剌与曹义在朝鲜打的那一战,还有虎头蛇尾的海西围城战。
似乎看出了瓦剌的虚弱。
所以,虽然大明的处境并不是太好,但是打得过瓦剌,还没有什么问题。
想想就知道了。
太宗皇帝的时候,可是北打漠北蒙古,南打交趾,每一地都动用几十万大军,还有下南洋,修建北京城。
朝廷当初出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用尽全力。
虽然不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在张辅看来,没有什么不能打的。
而且这一战的胜负最重要的在什么地方?
在前线?
不,张辅觉得在宫廷。
张辅也是看着朱祁镇长大的,对朱祁镇军事能力,也是很清楚的。
即便朱祁镇每天起来锻炼身体拉弓射箭,对于朱祁镇的军事能力只是及格而已,虽然朱祁镇纸上谈兵,可以引经据典,还有自己的想法,朝堂上下无人不服,如果上阵杀敌,当一个将军还勉强可以,如果指挥全军,怕是没有经验。
领兵打仗,心思太多太杂。
不经历练,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朱祁镇听了英国公的话,心中没有一点波澜,因为英国公的方案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
他说道:“成国公出兵口外,朕是放心的,但是朕担心,瓦剌这一次南下,恐怕就不是宣大一处了。”
英国公说道:“辽东有曹义,海西有焦礼。
甘肃有任礼,此辈都是能征善战之辈,瓦剌大军而来,也足为陛下守之,故而不管瓦剌几路而来,决战之地,就是宣大口外之地。”
朱祁镇说道:“宣府令郭登守之,大同领杨洪守之。
为成国公后备,传令各镇,谨守边墙,不得出塞。
国公以为如何?”
朱祁镇对与瓦剌怎么打,已经反复思量过不知道多少次了,这一次与其说是商议,不如说是通气。
之前是商议,不过是局限于顶层几个人而已。
这一次却将这个决策扩散开来。
其实朱祁镇在决断之中,其实也存了一点小心思的。
虽然英国公说必胜,但是朱祁镇对瓦剌还是有一点阴影的,所以在安排之上,将自己的人留在二线,不参与口外决战。
杨洪,郭登两个人,镇守宣大。
保定侯孟瑛不参与出征,自然要留守京师的。
可以说在成国公出征之后,北京的留守军队,却是朱祁镇可以如臂使指的嫡系人马。
如果成国公胜了自然不用说了,如果说成国公败了。
那么,朱祁镇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成国公一系将领给打落尘埃,三杨代表的洪宣辅政集团,已经退场了,太宗皇帝留下的靖难勋贵集团,也到了退场的时候了。
等到这个时候,就是朱祁镇发动国战的时候了。
不过,朱祁镇本意上还是希望成国公能打赢的。
毕竟,朱祁镇而今早就不急了。
反正时间在他这里,英国公快七十了,成国公也六十多了,他们弟子不能说多不成器,只是说普普通通的。
熬死了他们,靖难勋贵还有什么不好拿捏的。
时间会给每一个人一个答案,朱祁镇只需等这个答案就行了。
随即朱祁镇分配任务,京营号称五十万人马,但是之前也说过。
大明卫所军缺额近三分之一,这五十万大军自然是一有水分的。
其中山东河南卫南直隶卫所军,都被征召在河南大工之上了,也就是七万军卒是没有了。
剩下四十万,其中缺额没有三分之一,但也有好几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