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直至痊愈。
【注释】这种病症又名血疝、便痈,男女都可能患病。发生在小腹下方、大腿根上方的折纹缝中,归肝、肾经所主。多因强力行房、忍精不泄,或欲望无法实现,导致精液与血液郁结停留,在中途阻塞而成;也可能因暴怒伤肝,气机阻滞、血液凝结而引发。初期像杏核大小,逐渐长到鹅卵大,质地坚硬、麻木疼痛,微有发热但不发红,使人出现恶寒发热交替的症状,适宜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汗治疗;若出现烦躁口渴、气机郁结的,适宜用山甲内消散来消散;若肿势过于坚硬、疼痛剧烈,适宜用红花散瘀汤疏通;前面的药物用后没有效果的,适宜用九龙丹攻下;如果没有疼痛、发热,就不可用攻下之法,适宜用阳燧锭每天灸五到七壮,直到肿势变软、消散或溃破为止。脓势将要形成时,不可强行消散,适宜用黄芪内托散托毒外出;身体很虚的,用托里透脓汤。溃破后适宜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根据具体证候选用。外用五色灵药撒在患处,化腐生脓;同时用琥珀膏、万应膏外敷,促进生肌收口。这种病症溃破后,就称为鱼口。因为生在折纹缝中,疮口溃破后较大,站立时疮口必然闭合,弯腰时疮口必然张开,形状如同鱼口开合的样子,所以有鱼口之名。但这种毒疮是因忍精不泄及怒气伤肝而形成。至于生杨梅疮同时兼有便毒的情况,另在杨梅门中详细注明。
红花散瘀汤
红花 当归尾 皂刺(各一钱) 生军(三钱) 连翘(去心) 苏木 穿山甲(炙研) 石决明 僵蚕(炒) 乳香 贝母(去心,研,各一钱) 黑牵牛(二钱)
用酒和水各一盅,一起煎煮至八分,空腹时服用;服药后会腹泻五六次,之后再吃稀粥来补养身体。
【方歌】红花散瘀消坚硬,便毒初起肿痛添,归刺军翘苏木甲,石决僵蚕乳贝牵。
黄芪内托散
黄芪(二钱) 白术(土炒,一钱) 当归 川芎(各二钱) 金银花 皂刺 天花粉(各一钱) 泽泻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黄芪内托医便毒,肿盛不消托溃良,白术归芎银皂刺,天花泻草刀同匡。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山甲内消散(见腹部“中脘疽”相关内容)
九龙丹(见前“悬痈”相关内容)
阳燧锭(见卷首“烙法”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五色灵药
万应膏(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相关内容)
疳疮
疳疮的总称有三种成因,欲望之火未能宣泄,导致小便淋沥困难;行房时使用药物涂抹,引发疙瘩瘙痒、颜色发紫;皮肤光亮红肿的,则是梅毒造成的病症。
【注释】这种病症总称疳疮,又叫做妒精疮,生长在前阴部位。医经说:前阴是宗筋所主管的部位,督脉的经络,沿着阴器与会阴部相交合。
又说: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所以这种疮生长在这里,归属肝、督、肾三条经脉,其名称不同,形态也有差异。生长在尿道口下方的,称为下疳;生长在阴茎上的,称为蛀疳;阴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的,称为袖口疳;疳疮日久全面溃烂的,称为蜡烛疳;疼痛牵引到睾丸,阴囊肿胀下坠的,称为鸡膯疳;疼痛且多瘙痒,溃烂不深,形状像剥皮的烂杏子的,称为瘙疳;生长在尿道口旁边,有像棕眼一样的孔洞,孔洞内发痒,用手捻挤有少量脓液流出的,称为旋根疳;生杨梅疮时,有的错误使用熏、搽等药物,导致溃烂如臼状的,称为杨梅疳;还有生杨梅疮时,服用轻粉、水银制成的劫药,导致大小便时尿管内刺痛的,称为杨梅内疳。各种疳疮的成因有三种:一是男子产生欲望的念头,淫火旺盛,未能宣泄,导致败精浊血停滞在中途,凝结而成肿胀。
起初必然先出现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涩痛的症状,接着流出黄浊的衰败精液,阴茎逐渐受损,进而出现红肿、疼痛、腐烂的情况。治疗应当疏泄、清利肝、肾二经的邪火,以八正散、清肝导滞汤作为主要方剂。一种成因是使用房术类热性药物,涂抹在阴茎上、擦洗生殖器,企图侥幸维持勃起状态,长期停滞不泄,导致火气郁结形成肿胀。起初阴茎瘙痒、疼痛且质地坚硬,逐渐长出疙瘩,颜色发紫并出现腐烂,血水淋漓不止,还会不时出现阴茎勃起的情况。治疗应当泻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芦荟丸作为主要方剂。另一种成因是与娼妓交合时,对方生殖器内残留的瘀积精液、污浊之气未清除,随即发生性行为,导致被淫精传染梅毒。起初皮肤肿胀发红、光亮如水晶,破溃后流出腥水,时常出现麻木、瘙痒感,肿痛症状日渐加重。治疗应当解毒,以龙胆泻肝汤作为主要方剂,后续服用二子消毒散;外用均可用大豆甘草汤清洗患处;若出现红肿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