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煅)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犀角能散热,荆防牛蒡同甘桔,升麻犀角麦门冬,栀子黄连石膏捷。
咽喉
咽喉是人体气体与食物出入的通道,一旦毒火上冲,肿痛便让人难以忍受。内服甘桔汤等利咽药剂,外用牛黄散吹敷,症状就能缓解。
【注释】咽,是食物通过的通道;喉,是呼吸的门户,是人体极为关键的部位。倘若痘毒无法向外透发,火热之邪壅塞在胸膈之间,向上冲犯咽喉,就会出现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呛咳,严重时甚至无法呼吸,饮食也难以咽下。此时应尽快使用加味甘桔汤治疗。也可用加减利咽解毒汤,同时外用牛黄散吹敷在肿痛的地方。
加味甘桔汤(方剂见“失音”相关内容)。
利咽解毒汤
防风 山豆根 麦冬(去心) 牛蒡子(炒) 黑参 苦桔梗 生甘草 绿豆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利咽解毒用防风,山豆根与麦门冬,牛蒡黑参苦桔梗,甘草绿豆共煎浓。
牛黄散
川黄连(生)黄柏(生) 薄荷(各八分) 雄黄 火硝 青黛(各二分半) 牛黄 冰片 硼砂 朱砂(各一分)
将这些药物一起研磨成细粉末,每次取用少量,吹敷在患处。
夹疹
痘疹中夹杂疹子,是因时气所致,毒火被触动引发。遇到这种情况,此时不要先按痘疮治疗,而应赶紧用升麻葛根汤来透发疹子。
【注释】痘疹已经显现,其中又有颗粒细密如同麻子的,这就是夹疹。因为出痘疹时恰好遭遇流行疫病,感染了疫气,导致痘疹与疹子同时发作。此时不应先治疗痘疮,而应当先治疗疹子,用升麻葛根汤加入荆芥、防风、蝉蜕、牛蒡、犀角,疹子消散后痘疮自然会正常发展。
升麻葛根汤(方剂见“发热症治”相关内容)。
夹癍
癍成片聚集像云头,是毒邪损伤阴血,虚火浮游体表。初期用荆防败毒散解表散邪,后期则投以黄连解毒汤清热。
【注释】癍是血液所化的余邪。由于毒火郁积阻滞,损伤了阴血,血与热相互搏结,因此浮游的虚火散布在皮肤之中,与痘疹一同夹杂出现,一片片如同云头般突起,这叫做夹癍,用荆防败毒散主治。出痘疹七日后出现这种情况,叫做发癍,是因为血热不能约束,用黄连解毒汤主治。
荆防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荆芥 防风 生甘草 川芎 枳壳(麸炒) 桔梗 赤茯苓
以生姜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夹癍宜用疏解剂,荆防败毒进莫迟,羌独柴前荆防草,川芎枳桔赤苓宜。
黄连解毒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相关内容)。
夹痧
痧发作时形态如粟米,颗粒坚硬、形状圆润且顶部尖锐,颗粒中含有类似清水的浆液。用荆防败毒散进行调治,病情自然会好转。
【注释】痧也属于疹一类,只是形状像粟米,顶端尖锐、圆润且质地坚硬,内部含有清水,这是它不同之处。这也是由热毒引发,常常与痘疹夹杂而出,治疗适宜疏散之法,用荆防败毒散主治。
荆防败毒散(方剂见“夹癍”相关内容)。
水痘
水痘都是由湿热导致,外在症状大多与天花相似。水痘形状圆且顶尖,内含清水,容易肿胀也容易结痂,不会化成脓浆。初期用荆防败毒散,随后接着用加味导赤散治疗。
【注释】水痘由脾、肺二经发病,是湿热所引发。刚开始起痘时和天花相似,表现为面色发红、嘴唇红润、目光如水,伴有咳嗽、打喷嚏,唾液和鼻涕浓稠发粘,身体发热两到三天后开始出痘。水痘形状圆且顶尖,内部含有清水,容易肿胀,也容易结痂,不会形成脓浆。初期用荆防败毒散主治,之后用加味导赤散继续治疗。
荆防败毒散(方剂见“夹癍”相关内容)。
加味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生甘草 连翘 黄连 滑石 赤苓 麦冬(去心)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导赤除湿热,生地木通甘草协,翘连滑石苓麦冬,引加灯心称妙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