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城科技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办公楼,三楼西侧的****办公室窗明几净。窗台上摆着一盆修剪整齐的文竹,叶片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便签,上面记着 “2023.10 核对深圳研究院设备清单”,“2024.3 阳光研究院资产处置收尾” 这样的字迹,这是我回到科技转化中心工作后,每天随手记录的工作节点。从最初接过 20 多个驻外研究院协调管理工作的交接本,到如今能清晰报出每个研究院的核心项目、对接企业,时光在一本本厚重的工作台账里悄然溜走,转眼便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
岗位转型:从 “管理者” 到 “守护者” 的身份切换
当我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令人瞩目的景象:20 多份厚重的研究院档案整齐地堆放在桌子上,仿佛是一座座等待探索的知识宝库。
这些驻外研究院分布在全国 10 多个省市,它们就像散落在各地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有些研究院扎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犹如科技的先锋队,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落地生根;有些则驻守在传统工业基地,宛如技术的守护者,致力于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深入县域地区,如同农业科技的使者,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里面详细记录了从研究院筹备、团队组建到项目落地的每一个环节。然而,这些档案中也隐藏着许多待解决的难题,它们如同迷雾一般笼罩着这些研究院的发展道路。
有的研究院因为当地政策的调整,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原本顺利的计划被迫中断;有的团队由于核心成员的变动,出现了技术断层,使得研究工作陷入困境;还有的研究院因为与学校本部沟通不畅,导致资源对接滞后,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当地政府领导频繁跟换,往往会给研究院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新领导可能对研究院的工作不够重视,或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开办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
“这些研究院就像学校撒在外面的‘种子’,得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大树’。” 当时的中心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为了尽快摸清情况,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把 20 多个研究院的档案逐字逐句读了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问题、需求和待跟进事项。遇到不理解的技术术语,就抱着档案跑到相关学院找专家请教;碰到政策疑问,就主动联系当地科技部门了解细则。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里总是堆着高高的档案袋,桌上的保温杯换了一次又一次热水,直到把每个研究院的情况都装进心里,才开始制定针对性的协调方案。
阳光市研究院的善后工作,是我接手的第一个 “硬骨头”。这个研究院因当地产业规划调整,需要终止合作并完成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很清楚,善后工作远比新建难,既要保障学校的资产安全,又要妥善安置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还要维护好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不能因为研究院终止就影响学校的声誉。
第一次去阳光市研究院时,我特意提前半天出发,路上反复翻看研究院的资产清单和人员档案。到达研究院时,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收拾东西,脸上满是失落。“我们在这里干了五年,眼看项目要出成果了,怎么说停就停了?” 一位负责技术研发的工程师红着眼眶对我说。我没有急着谈工作,而是先坐下来听他们讲这五年的经历,从最初顶着烈日跑企业调研,到熬夜攻克技术难题,再到看着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大家的心血。
那天,我和工作人员聊了整整一下午,把他们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回到学校后,我立刻牵头召开协调会,联合资产处、人事处等部门制定方案:对于可移动的科研设备,联系物流专线运回学校本部或调配给其他有需要的驻外研究院;对于无法移动的固定资产,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后依法处置;对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优先推荐到学校合作企业或其他驻外研究院工作,愿意回校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