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由于依赖学校的拨款,而学校的拨款逐年减少,最终因资金短缺而关停。而沙河玻璃研究院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收入,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则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合作、创业孵化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实现了 “自我造血”。
成果转化不畅:一些研究院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由于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应用。
某高校的驻外研究院研发出了多项技术成果,但由于没有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成果一直 “待在实验室里”;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通过建立 “技术转移中心”,专门负责成果转化工作,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
六、驻外者的心声:平衡、发展与保障的温度
在撰写报告的 “长期驻外人员状况分析” 部分时,我采访了学校 30 多个驻外研究院的 20 多名常驻人员,其中小王和小张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小王在驻外研究院工作多年,专利成果落地不少,但职称评定时因 “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 遇到困难;小张是驻外研究院的管理人员,因户口不在当地,子女入学问题让他头疼。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驻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制约着研究院的发展。
而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他常说:“驻外人员是研究院的‘基石’,只有把他们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才能让他们安心工作。”
(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文关怀是 “粘合剂”
长期驻外的工作人员,远离家人和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沙河玻璃研究院通过 “三个举措” 缓解了这一问题:
一是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每月组织一次 “驻外人员座谈会”,让大家分享工作中的困难和经验;每季度组织一次 “家属探亲活动”,报销家属的往返路费,安排家属参观研究院和当地的景点;二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邀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定期到研究院开展心理辅导,为驻外人员缓解压力;三是改善生活条件:研究院的公寓配备了厨房、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设立了活动室,配备了乒乓球桌、跑步机等器材,让驻外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
这些看似 “小事” 的举措,却让驻外人员感受到了 “家” 的温暖。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李老师说:“本来以为驻外会很孤单,但研究院的氛围很好,周末跟同事一起做饭、打球,家属来探亲时还能一起去附近的景区玩,感觉很充实。”
(二)职业发展的困惑:公平评价是 “定心丸”
驻外人员最担心的,莫过于 “职业发展被边缘化”,远离学校本部,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大,成果在学校内部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程处长通过 “两个机制” 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成果认定机制:针对驻外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了《驻外研究院人员成果认定办法》,明确规定 “技术转化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地方服务项目等,均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比如 “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合同金额 50 万元以上),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项目金额 100 万元以上),等同于主持一项校级科研项目”
二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推荐驻外人员参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先推荐驻外人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王的经历如果放在沙河玻璃研究院,或许就不会那么沮丧 —— 他的专利成果落地,按照《成果认定办法》,可以折算为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职称评定时也不会因为 “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 而遇到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