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局限于 “本部所在地”,难以接触到外地的优秀人才。而异地驻外研究院,能够将学校的 “人才平台” 延伸到外地,近距离接触和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校的科研人员驻外,还从当地企业引进了 5 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 “产业导师”,这些专家熟悉玻璃生产工艺,为研究院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院还与沙河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 “玻璃技术定向班”,为当地培养了 400 多名技术工人,其中有 20 多名优秀学员后来考入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现了 “人才培养 - 就业 - 升学” 的闭环。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通过 “双基地” 模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科研人员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时享受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后还能留在深圳就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四)社会服务:大学的 “责任担当” 与 “价值体现”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正是大学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载体 —— 将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资源输送到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 “校地共赢”。
某师范大学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设立的驻外研究院,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为学校的教育学学科积累了实践经验;我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针对当地的农业产业需求,研发出了 “节水灌溉技术”“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案例都说明,异地驻外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发展的 “助推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 “智囊团”。
程处长常说:“大学办驻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扎根’,扎根地方产业,扎根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价值。” 这句话,也成为了我撰写《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时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标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码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标杆案例,发现它们虽然定位不同、模式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 “成功密码”,精准的定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这些,也与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不谋而合。
(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综合性创新平台” 的典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 1996 年,是国内最早的异地驻外研究院之一。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三个结合”:
一是学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结合。深圳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旺盛,而清华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研究院围绕深圳的产业需求,设立了 “电子信息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中心” 等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比如,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研究院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深圳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是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结合。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签订 “技术开发合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同时,设立 “创业孵化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服务和管理咨询。截至 2024 年,研究院已孵化出高科技企业 300 多家,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