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考策论与律法。
天刚蒙蒙亮,顾铭便被钟声唤醒。
他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四肢,用冷水洗了把脸,整个人瞬间清醒过来。
当试卷发下,看到题目时,顾铭的心彻底安定下来。
策论题,论“黄河水患之治”。
律法题,则是一桩颇为复杂的民事纠纷案。
这两项,皆是他的强项。
尤其是策论,他那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将成为他最大的优势。
顾铭提笔,脑中早已有了腹稿。
他并未急于提出后世那些惊世骇俗的水利工程,而是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从“疏浚”与“筑堤”两方面入手,旁征博引,条分缕析。
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构想,又不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律法题的解答,他更是游刃有余。
凭借着对大崝律例的熟悉,以及现代法学思维的逻辑加持,他很快便理清了案件的脉络,找到了关键的法条依据,给出了公正而又严谨的判决。
这一日,他下笔如有神助,文思泉涌,竟是提前了近一个时辰,便完成所有的答卷。
……
第三日,也是府试的最后一日。
考赋与诗词。
这两项,对于大多数专攻经义策论的学子而言,乃是锦上添花之物,却也是最能展现个人才情与灵性的地方。
顾铭深吸一口气,将心神调整至最佳。
赋题不偏不倚,正是“秋日登高赋”。
看到这题目的一瞬间,顾铭心中一块悬着的石头,悄然落地。
此题,魏夫子曾作为课业布置过,他亦反复揣摩练习了数遍。
虽说不上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但有备而来,终究是多了几分底气。
他凝神片刻,并未急于动笔。
脑海中,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之景,与胸中所感的家国之思,交织成一片绵密的文思。
而后,笔尖饱蘸浓墨,【落纸云烟】天赋发动。
辞藻华美而不浮夸,对仗工整而又灵动。
一篇四平八稳,却又在细节处暗藏机锋的赋文,缓缓成型。
写完之后,顾铭反复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才将其放置一旁,静待墨干。
他并未有丝毫松懈,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不其然,当诗词的题目由巡考官吏高声唱喏,传遍整个考场时,数千间号舍之内,响起了一片清晰可闻的倒吸冷气之声,继而便是压抑不住的哀声与低叹。
“边塞。”
体裁不限,诗词皆可。
仅仅两个字,却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绝大多数学子的心头。
在场的考生,大多是江南水乡出身,看惯了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吟咏的也多是风花雪月,山水田园。
那远在千里之外,黄沙漫天、金戈铁马的边塞风光,对他们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