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想起来,她才知道,原来是观音有感于小姑子的诚心,显灵送饭来了。
从此,姑嫂俩停船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短姑道头”,有人还修了三间尼庵。
如今,观音菩萨扔石子形成的小道,历经千年狂风巨浪,依旧丝毫无损。
伫立在这条海边石径,遥望远处的海洋,凡三仿佛看到姑嫂二人,奋力摇船渡海来朝的身影。
那一瞬间,他不禁想起自己当初,孤身一人前往银海的情形。
姑嫂二人的这个传说,非常契合凡三的经历与心境。
十几年间,他何尝不是孤身一人,在市场大海里一叶孤舟,搏风斗浪,几经生死,侥幸搏得一家人衣食无忧。
这期间的酸辣苦甜,生死时速,凡三无法向家人倾诉,怕他们担惊受怕,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在这条小路上徘徊良久,去尼姑庵进香后,凡三才转身离去,带着张强上山。
第四天,凡家人坐早班船,渡过莲花海,去珞珈山朝拜。
自古以来,普陀洛迦融为一体,有“南海普陀去烧香,不到洛迦烧半香”的说法。
站在船上,向东望去,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详地仰躺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足清晰可辨,故有“海上卧佛 ”之称。
古时候,“须经过二十四个莲花浪方能得渡彼岸”。21世纪的游轮,只需40分钟。
下船后,走上码头,就是3000余米的磐石磴道,名叫“洛迦山香道”。
登上洛迦山,极目远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数山巅圆如釜,是为葫芦岛 ;西看普陀山,逶迤起伏,犹如蟠龙戏珠……
据说,这里是当年观音大士修行发迹之地。得道后,她才由此跨越莲花洋,去普陀山开辟道场。
因此,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作诗云:“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洛迦山上古迹,文革期间几乎都被毁坏。山上建筑,多为改开后恢复重建。
不过,相比普陀山三大寺的金碧辉煌,这里的景观还是逊色不少。
回想起光州净居寺的兴衰,这里或许又是一处祖庭不及成名道场的案例。
幸运的是,两岛相隔不远,普陀洛迦在很多信众心里,始终还是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