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了重要的筹码。
“战爭要来了——.”刘禪望著北方的天空,喃喃自语。
他的学宫,他的教育事业,未来是能藉助大胜的东风蓬勃发展,还是会因战爭的消耗而陷入停滯,一切都將取决於北方那片战场的结果。
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守好他的“育才”大本营,同时,默默为父亲、为即將出征的將士们祈祷。
他知道,他选择的这条“文”路,与父辈的“武”路,终將在某个点交匯,共同支撑起季汉的未来。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转机来的如此之快。
在学宫中,长孙无忌带给他的惊喜远不止於法学。
隨著律法科的蓬勃发展,长孙无忌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很快引起了庞德公和司马徽的注意。
这两位学宫奠基人年事已高,本就志在学术而非繁琐管理见长孙无忌处事公允、条理清晰、且深得刘禪信任,便逐渐將学宫的日常行政事务移交於他。
长孙无忌接手后,並未急於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先沉下心来,用了他最擅长的“调研”方法。
他了整整十天时间,分別与各科博士、助教、背吏、甚至负责洒扫的僕役交谈,又仔细查阅了学宫过往的帐目、记录、规章。
隨后,他才向刘禪和庞、司马二位先生提交了一份《格物大学堂事务优化疏》。
疏中精准地指出了几个可以提升效率的环节:
其一,“分科而治,统合资源”。
他指出,目前各科相对独立,但许多资源可以共享。
例如,各科所需的笔墨纸砚、基础书籍可由学宫统一採买,以量压价;
学子们的公共课程,如基础算数、四书五经等可合併授课,避免师资浪费;
学宫的藏书楼应对所有科目开放,並建立更便捷的借阅章程。
其二,“明晰章程,权责到人”。
学宫以往的管理多依赖惯例和庞、司马二人的威望,缺乏成文的规章。
长孙无忌建议制定详细的《学宫章程》,明確各位博土、助教、背吏的职责、考核方式及普升路径,
同时规范学子的入学、考勤、学业考核及奖惩制度,使一切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三,“开源节流,细水长流”。
他仔细核算了学宫的支出,提出了几条节流建议,如鼓励学子抄录副本以节省购书费用,废弃纸张的再利用等。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开源”之策:律法科学子可为民间提供简单的法律文书代写与諮询;
农科培育出的良种、编写的农书可向周边农户推广换取些许资助;
甚至未来工科、医科皆可如此。
此举不仅能稍补学宫用度,更能让学子提前接触实务。
其四,“档案详实,以资查考”。
他要求学宫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將每名学子的学业记录、每项决议的形成过程、每次物资的出入、甚至每次学宫內部辩论的要点都记录在案,整理归档。
“今日之记录,乃明日之史料,亦是未来决策之依据,不可轻忽。”长孙无忌如此强调。
刘禪看完这份奏疏,心中惊嘆无以復加。这长孙无忌简直是个全才!
其管理思维之镇密、超前,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普通官员的水平,
若不是心中尚有滤镜,只怕他都要將相父诸葛亮拉出来与他进行对比!
“先生大才!所言诸事,切中要害,可行性强!便请先生放手施为!”
刘禪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全力支持。
於是,在刘禪的支持和庞、司马的默许下,长孙无忌开始了他对学宫的“精细化治理”。
他推行新政时,並非强硬命令,而是先与相关博士、胥吏充分沟通,解释利弊,听取意见,稍作调整后再推行,减少了大量阻力。
很快,学宫的运转效率显著提升。
以往常见的推扯皮、资源申请缓慢、记录混乱等问题大大减少。
各科博士得以更专注於教学研究,无需为琐事分心。
学子们也感觉到环境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无论是借阅书籍还是申请物资,都有清晰的流程可循长孙无忌还格外注重协调各科之间的关係。
他时常组织小型的“科际交流”,让律法科的学生去听农科的作物讲座,让算学生帮助律法科整理数据,潜移默化地促进著“格物”理念所倡导的学科融合。
他甚至注意到了学子的生活状况,调整了膳堂的伙食標准,督促改善了宿舍的取暖条件,虽都是细微之处,却让眾多寒门学子感念不已。
不仅如此,就连一向眼高於顶的马,也成为了长孙无忌的小迷弟,每日跟在他身后,默默学习著他的一举一动。
刘禪將这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发现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