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自然的台词能力,各种微表情尤其是眼神戏的表演。
声音更是从前期的痞气,到后来的各种转变。
太强了。
郭忛就像是第一次认识陈瑾一般,全程扫视了陈瑾好几眼。
实在是莫三妹这个角色,给他的衝击力太过顛覆。
那一段一镜到底的入殮,都完全没法掩盖他从头至尾的角色光芒。
莫三妹已经被陈瑾给演活了。
“能再看一遍吗”
安德烈老头突然朝田状状笑了笑,田状状摸了摸白鬍子,点了点头:“当然!”
对於这些评审来说,第一遍可能就是看故事的整体性,还有就是镜头语言、技巧等等;第二遍,才是看细节,第一遍被忽略的地方,窥探各种隱喻、留白等等。
对於自詡为艺术家的老导演来说,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老田这部电影之中,点到即止和影射有很多。
这就是资深导演和商业片导演的区別。
可能他拍的偏向於晦涩一些,偏向於文艺性,但电影的质感確实上升了不少。
他將殯葬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缩影,指出物质化社会中人性的异化。
还有中式父子间的情感,更加的浓烈和无声。
各种反覆出现的“未烧尽的纸钱”、“断裂的香烛”等等,象徵未完成的执念。
雨、河这些水元素贯穿全片,暗喻生死循环。
等等等等。
总之,陈瑾看完后,已完全超出了原本他体验的那部电影水准。
至於评分怎么样,这个陈瑾一个人也说了不算。
他反正打满分。
老田“初出茅庐”之作,显然打磨的很用心。
眾人全都没有离开,包括陈瑾身旁的那个劳福伦斯,也同样目不转睛的继续在那观看。
陈瑾第二遍也看的很是认真。
郭忛是仔细欣赏陈瑾的表演,这点对他来说很重要,电影剧情他刚刚已经看过了,他是想再看看,陈瑾的发挥到底有多强!
至於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以后可以拉片仔细分析。
而陈瑾,是看这部电影里面老田和摄影师的一些手法。
……
眾人目的不同,但都正襟危坐。
陈瑾这一次带著学习的目的看,感觉出了学院派导演厉害的地方。
可能他们有的確实票房不行。
但电影的深度绝对是可以的。
首先是视觉的风格,色调对比非常的强烈。
市井生活的暖黄vs殯葬场景的冷蓝,生死对立感油然而生。
还有用武汉方言的市井喧闹,对比死亡场景中令人窒息的静默。
拆迁工地的轰鸣声逐渐淹没殯葬店的钟声,象徵著传统的消逝。
还有各种镜头的隱喻。
最重要的是拍人。
陈瑾在里面拍的非常高光,角色弧光很完整的被塑造了出来。
老田並没有忘记陈瑾要衝奖的事,所以他的人设保留的很全面,而且复杂。
“很有意义的一部影片!”
“我感觉比《入殮师》拍的更加深入,但稍显艺术性不足,镜头语言弱了些……”
第二遍放完,安德烈就在那聊了起来,同时看著陈瑾笑了笑道:“你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对陈瑾演技的认可。
“谢谢!”
“如果这部电影是在2年前威尼斯首映的话,是可以惊动所有人的!”
安德烈嘆息了一声。
这话陈瑾显然也听懂了。
珠玉在前,要想再超越,这是很难的。
因为2年前《入殮师》横空出世,如果《人生大事》在前,那可能就没《入殮师》什么事了;《入殮师》的基调很悲伤,故事其实也很简单,艺术性比较强烈。
其实有很多写实的情感,也凸显了一个入殮师职业的伟大,第一部敘述生死的电影。
而《人生大事》,其实更深刻!
但同类型,难免拿来作比较,所以要拿大奖,这就很难了。
因为已经有了。
也就是《人生大事》,金狮大奖应该是拿不到的。
哪怕《入殮师》三大奖没有任何斩获,但首创,和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作,是不一样的概念。
虽然《人生大事》没有参考《入殮师》,但评审是不会用这个参考的。
在他们眼里,《人生大事》拍的再好,那也已经有与之类似的一部得奖大片。
“我也觉得陈瑾演的挺好!”
这话是谢非老爷子说的:“19岁把这个角色演成这样,挺不容易,拋开最高光专业的一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