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愈加多元化。
数字化时代,书本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
在网络上很多优质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
教育者可以利用微信、qq等app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用一些“网红”
词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工匠精神”
、“洪荒智力”
、“吃瓜群众”
。
新媒体及时的应用使移动化教学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网络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模式,它可以满足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需要。
教师是主导者,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培养。
通过即时互动和留言板上的留言内容,揣摩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
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心理的想法,随时可以和他人进行相互交流。
教师们随之做出正确的指导。
(三)隐蔽性。
相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意识形态极具有诱导性和隐蔽性。
各种不良情绪隐藏在客观理性的内容之中,在网络舆论中误导学生们,最终导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进来。
尤其是一些网络上的聊天群在封闭的传播环境下,谈论的话题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进而人的认知和思想会受到影响。
谷尟四、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鉴别难度增大。
新闻、社交网站、博客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网络信息的真伪性有待鉴别。
小道消息多,可靠性差。
学生们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特别是一些言论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很难辨别出有用的信息,过滤掉不良信息。
学生们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需要有强烈的警戒心。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复杂。
网上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内容良莠不齐。
在网络中流动着一些冗余信息,让大学生失去判断的能力和理性思维,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些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和色情,让学生们沉沦,腐蚀了他们的价值观。
有些学生网络成瘾,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疾病。
(三)安全教育机制面临挑战。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而学生缺乏自律和约束力,可能会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安全教育机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虚假信息和文化垃圾监督和监控力度不够,学生们易受干扰,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让大学生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安全机制有待改进或者针对网络的使用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对教育者的挑战。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智力多元化的发展[3]。
教师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离不开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信息舆论多元化传播以及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严重破坏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全。
高职院校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首先全校师生应当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国家政治观、人生道德观这些内容都应该是高职院校对其学生重点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代表着新生力量,体现着国家的面貌,另外在校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其对他们的思维和思想意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在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下,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们在宣泄情绪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面对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在给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有着进一步的要求。
教育者必须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才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师生只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保持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状态,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学生还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信息传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关键词,对于负面信息、低俗言论机器可以自动屏蔽、自动删除。
然后人工进一步审核,确保审核的精准度,进一步保障内容的安全。
对于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可以设置专门的权限和入口,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防止二次传播。
教师们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心理状况,利用网络平台做出正确的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