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拿到了沈墨爷爷的手札,方丽君仿佛找到了通往烹饪新世界的大门。
只要一有空闲,她便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反复研读、揣摩。
白天店里照常营业,方丽君和林慕慕则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照着笔记,一遍遍地试验、调整。
方丽君本就厨艺功底扎实,如今得到这本“秘籍”
指点,更是如虎添翼。
她反复揣摩那些精妙的细节,对手下食材的处理越精益求精。
第一次按照新方子做出来的宫保鸡丁出锅时,那复合的香气层次分明,入口酸甜微麻,辣而不燥,鸡丁滑嫩,花生酥脆,瞬间征服了所有试吃的人。
“绝了!
丽君,你这手艺真是神了!”
张琴尝了一口,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比之前做的又上了一个档次!”
连平时话不多的王玉玲也眼睛亮:“这味道……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就是觉得更香!”
方丽君看着家人和员工们惊喜的表情,脸上露出了欣慰又自信的笑容。
她知道,这一次,她们是真的摸到了提升菜品品质的金钥匙。
烹饪升级后,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细心的老顾客们很快就察觉到了不同。
“方老板,今天的菜味道好像更好了?”
“是啊是啊,这鱼香肉丝,酸甜辣咸鲜,样样到位,拌米饭我能吃三大碗!”
“感觉……更精致了,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里变了,反正就是好吃!”
口口相传之下,“方家菜馆”
的生意愈火爆,甚至吸引了一些远道而来的食客,就为了尝一口那让人回味无穷的家常味道。
对面的张志勇和吴小娟看着这边门庭若市,自家门可罗雀,更是气得牙痒痒,却也无计可施。
方丽君并未因眼前的红火而自满,反而更加沉下心来,将手札中的智慧一点点融入“方家菜馆”
的日常。
她现手札中尤其强调“本味”
与“火功”
,对食材的前期处理和不同火力阶段的转换要求极高。
比如一道最简单的“醋溜白菜”
,手札里竟详细记录了白菜不同部位的口感和耐热程度,建议分两次下锅。
叶和帮分别掌握火候,最后再混合勾芡,以求口感层次分明,脆嫩与软糯兼具。
为了进一步提升餐品质量,方丽君带着王玉玲、李红梅等人,在备菜环节就下了苦功。
蔬菜择洗更加仔细,肉类的改刀也严格按照手札上提示的“顺纹”
、“逆纹”
区别处理,以求达到最佳口感。
后厨里,常常能看到方丽君对着咕嘟冒泡的汤锅或滋滋作响的炒锅凝神观察,口中默念着手札上的要诀:
“武火出香,文火入味”
、“盐为百味之,临锅点入方显其鲜”
……
林慕慕看着母亲投入钻研时专注的侧脸,以及成功复刻出一道道精美菜肴后,眼中闪烁的欣喜与成就感,心中感慨万分。
她觉得,母亲在这一世,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倾注心血的事业。
既然母亲如此醉心于菜品研和传统菜式的复刻,林慕慕觉得,是时候考虑将她从繁琐的日常餐厅经营中解放出来,让她能更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那么,组建一个可靠高效的团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成型——既然母亲对宫廷菜和精细菜式如此有兴趣,何不顺势开一家定位更高、环境更私密的中高端私房菜馆呢?
采用预约制,限量供应,虽然客流量不如现在,但客单价和利润空间却可以大幅提升,收入未必会低于现在的方家菜馆。
当她将这个想法透露给方丽君时,清楚地看到母亲眼中瞬间迸出耀眼的光芒,那里面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但期待过后,现实的问题让方丽君很快冷静下来,甚至有些退缩:“私房菜馆……听着是挺好。
可咱们店里现在的生意这么忙,我根本走不开。
再说,开那样的馆子,投入更大,要求更高,一时半会儿估计办不到……”
看着母亲眼中光芒黯淡下去,流露出些许沮丧,林慕慕没有多说什么,心里却已经开始暗自规划起来。
就在这时,方圆来了。
他拉着林慕慕跑到客厅,一脸掩饰不住的烦躁和颓丧。
方丽君看出外甥是有烦心话想跟女儿说,便识趣地找了个借口去了店里,把空间留给了两个孩子。
方圆如今在一家国营商场当管理员,工作是方建军当初托人给安排的,十分清闲稳定,每天只需要不定时在商场内巡视几圈,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办公室里。
这份在旁人看来求之不得的“铁饭碗”
,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精力旺盛的大小伙子来说,却无异于一种折磨。
所以自从方丽君这边开了餐厅,他一有空就往这边跑,干活儿比谁都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