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了一声,心里清楚施诗说得没错:“咱们就等着看戏吧。”
日子在忙碌与暗流涌动中悄然滑过,转眼便临近了2000年的春节。
方家菜馆承袭元旦“千禧宴”的成功经验,顺势推出了精心准备的“除夕宴”,果然再度广受欢迎,预订电话几乎被打爆。
不仅包厢早早售罄,连大厅的散座也一位难求。
更让方家众人意想不到的是,许多没订到位子的老顾客甚至主动咨询,询问能否将年夜饭“打包”回家吃。
这个无心插柳的需求,瞬间点亮了林慕慕脑海中的一盏灯。
这不正是将后世成熟的外卖模式,因地制宜地搬到当下的好机会吗?
与其让顾客自己带着锅碗瓢盆来装,何不由餐厅提供一套更体面、更便捷的“送餐到家”服务?
这个想法与方丽君不谋而合。
不过母女俩都想做得更完美一些——在保证菜品风味的同时,也尽可能保持精致的摆盘,让顾客在家也能享受到近乎堂食的体验。
这无疑对打包材料和运送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妈,我们可以紧急采购一批餐盘和不锈钢的餐盘罩。然后再买几个大的保温箱,有罩子能确保菜品的摆盘,保温箱也能保证菜品送到家还是热乎的。”
林慕慕思路清晰地建议,“反正咱们餐厅后续还要开分店,这些东西早晚都用得上,不算浪费。”
方丽君深以为然,当即拍板采购。
至于最关键的“送餐员”人选,母女俩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名字——朱卫国。
这位憨厚可靠的汉子,从“粮食局便民餐厅”开业之初就负责食材配送,风雨无阻,从未出过差错。
后来铁路局分店装修,也是他热心牵线,找来了一帮踏实肯干的兄弟帮忙。
即便在面对张月红上门闹事时,他和工友们也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方家这边。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方家一直记在心里。
如今有这样一份虽然临时、但报酬不错的差事,首先想到他,这既是信任,也是一份回馈。
次日清晨,朱卫国照例开着货车来送菜。
卸完货后,方丽君笑着将他请到一旁,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了情况,尤其强调了除夕夜工作可能会耽误他与家人吃团圆饭。
朱卫国听完,黝黑的脸上绽开朴实的笑容,大手一挥,浑不在意地说:
“方老板,您太客气了!有活儿干是好事!我手底下这帮兄弟都是本地人,天天都能跟家里人见面,不差除夕这一晚上。
能趁着年节多挣点钱,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保证给您安排得妥妥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