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知情。
父王为表达和平诚意,特让外臣留在京都,跟随皇帝学习治国之道。
吐蕃地处高原,土地贫瘠。
即便如此,西方之敌,依旧觊觎吐蕃疆土,边关屡遭强敌袭扰。
反观我吐蕃东边,虽与汉朝接壤,十余年却相安无事。
父王感激汉帝仁德,故愿归属汉朝称臣,成为大汉属地,只求永盛皇帝,护佑吐蕃周全。”
查尔瓒说的这些,在国书内也提到了,秦狄只是想在亲口确认一下。
正如他所说,汉朝与吐蕃,多年来确实相安无事,甚至连商贾往来都少之又少。
吐蕃地处高原,地势又极为险峻,汉人商贾,极少会有人前往吐蕃。
无利可图是一方面,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高原反应。
钱挣不到,甚至还会丢了性命,得不偿失。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亲耳听到他的回答,想必早已兴奋不已。
秦狄则不然,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喜悦。
在他看来,不是自己打下来的疆土,终究还是有些不牢靠。
心中所想,嘴上自然不能说出。
人家已经主动示好,自己岂能推脱。
就好比有人将饭菜送到嘴边,只需要张张嘴就可以了。
“呵呵,吐蕃既然想附属于大汉,朕自然欢迎。
成为我朝属地,护佑子民乃是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你父王是不是还有其他要求呢?不妨都说说吧!”
秦狄不傻,他相信吐蕃国王自然也不傻。
仅凭这一点就归属于汉朝,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永盛皇帝明鉴,父王希望可免去吐蕃的进贡,同时请汉朝派兵进驻吐蕃,共同对抗西方来犯之敌。”
说到这里,查尔瓒停顿一下,继续说道:“如果可能的话,还希望皇帝陛下可以援助吐蕃国一些物资,拯救国内百姓。”
秦狄看向查尔瓒,等他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他却闭起了嘴巴:“只有这些?”
“是的。”
得到他的肯定回答,秦狄稍有错愕。
说句心里话,吐蕃的这些条件,并不过分。
这种主动请求附属称臣的国家,与被打下来的附属国不同。
战败称臣,是迫于无奈,不想被灭国,又打不过,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用称臣纳贡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国家。
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有人是真的为了百姓,也有人是贪恋富贵。
吐蕃则与他们不同,主动称臣,免去进贡之礼,也算是对对方的一种认可和奖赏。
秦狄:“既然吐蕃如此有诚意,你们的条件,朕都允了。
上元节后,朕会亲派使团前往吐蕃,商谈归属详情。
你以为如何?”
查尔瓒:“外臣带吐蕃一族,谢永盛皇帝恩德。”
秦狄:“先别忙着谢恩,你且与朕说说,现在吐蕃境内是什么情况。”
查尔瓒:“近五年来,西方之敌屡次入侵,蚕食我国一半的疆土。
吐蕃土地贫瘠,耕种产物极少,连续两年干旱,仅有的田地更是颗粒无收,就连牛羊吃的草都极为少见。
国内因战乱与饥饿而亡的百姓,不在少数,现如今整个吐蕃的人口,仅剩四十余万。”
听他之言,秦狄暗暗吃惊。
他就属于那种你不惹我,我不动你。
你若惹我,老子必须要弄死你的类型。
吐蕃与汉朝这几年一直相安无事,故此他并未关注吐蕃那边的情况。
依稀记得继位之初,听他人提及过,吐蕃还算一个有点实力的国家。
这几年究竟是经历了多大的战乱,就剩下这么点人。
怪不得吐蕃想归附于自己,四十万人,毫不夸张的说,仅京都城内的人口都不止四十万。
随着秦狄颁布的政令,这几年的新生人口急剧上涨,加之从其他地方迁入京都的百姓,保守估计,京都城有六十万人。
与前几年相比,人口提高了很多,但是距离秦狄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敢奢求人口过百万,哪怕能够达到前世的大唐盛世就可以了。
当时的长安城,人口高达八十万。
据说南宋时期的临安城,鼎盛时期人口高达一百五十万。
北宋鼎盛时期的汴京,亦是如此。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那个时期。
秦狄:“吐蕃遭逢大难,作为邻国,你们早就应该前来求援,朕岂能视而不见。”
不能说一点私心都没有吐蕃在,对大汉而言,无疑是多了一道屏障。
吐蕃被灭,西边的人,迟早也会将手伸到大汉,这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他的这句话说的有些深沉,心中在考虑如何接手吐蕃的烂摊子。
可是他的话听在查尔瓒的耳中,显然就成了忧国忧民的圣君明主。
求援于汉,吐蕃国王不是没想过,只是那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