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曹操扫平中原担任大汉丞相开始,中央权力便从许昌朝廷转移到邺城霸府。
看曹操权阵营的利分配就要从邺城着手,正巧最近传来的一则消息:邺城铜雀台完工,曹操正式建极开创魏公国。
众所周知有汉以来外姓不封王,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大汉同样不封外姓公国。
两汉四百年外姓封公建国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莽,第二个就是他曹操。
两者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王莽的安汉公国至少虚名成分多一些,曹操的魏公国和可是天开赏国万民大名。
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
黄帝直系后裔建立朝代的都算天子兆民国,商朝是帝喾后裔,周朝是黄帝后裔,汉朝是尧帝后裔。
天子兆民国分封的诸侯称作万民国,宋、楚、魏、齐都属于天开赏国万民大名。
春秋大义讲的清清楚楚,万民大名也不能随便封,即便封国也有各种限制。
先,非上古圣人后裔不能封万民大名;其次,万民大名只能作为诸侯辅佐国君。
非黄帝后裔不能用统一天下的方式创立新朝代,同时万民大名也不能取代天子。
然而秦国取代周朝去打破规矩,嬴姓是黄帝后裔不假,但秦也是万民大名,不能取代黄帝直系后裔另开皇朝,结果秦始皇偏要取代周朝,故此自秦朝以降万民大名有资格君临天下。
龙兴之地是不是兆民国号要看运气,皇家血统同样需清晰的上古传承,否则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资格。
当初刘邦做皇帝,直接告诉天下我是尧帝后裔兆民天子,真黄帝后裔都不吱声,大臣想活命就别跟风冒领祖宗。
严格来讲刘邦不算布衣天子,因为他占据先机,从庶民华丽转身成为黄帝后裔,别人可做不到。
时代越近造假越困难,随着魏晋门阀氏族兴起,各大家族的背景早就明确无疑。
曹参的后裔不能用僭越兆民,同样也不能封万民国号。
曹操不顾出身,强行走天开赏国这条路也行,学王莽建号虚名当然没问题。
问题是他非要挑一个真正的万民大名,这就是为今后走禅让这条路打前站,从这一点说曹操家族算华夏历史位庶民登顶。
走禅让程序也要分血统,有资格走这条路的只有舜帝后裔。
可谓成也禅让败也禅让,舜后裔不能建立兆民国,只有通过禅让,或是某种合理的传承才能升格为兆民天子。
大汉是尧帝后裔,袁术是舜帝后裔,所以他才琢磨该轮到自己君临天下。
可惜没有经过禅让连舜帝的陈国国号都不能用,只能用舜帝的排位仲字作国号。
大汉的气运用尽没能再次翻身,庶民僭越成功导致严重的后果,曹魏给中国开坏先例:皇帝轮流坐庄,只看拳头大小,庶民可以任谁都可以。
中国和万世一系,和真正的封建制无缘,自此全冲向集权专制。
放下旁言不提,就说曹操一个公国囊括十郡地盘,规模凌驾于所有亲王国之上。
内部不光设立尚书中台,宪台外台五脏俱全。
随之而来的,就是曹操阵营内部的权利分配,和此前丞相时期出现很大变化。
场面话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治理国家当然不能只图过场,政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权、监察权和军权。
其中政权最为关键,监察权和军权都为政权服务,而政权分为中央权利和地方权利,分别代表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地方具体实施。
虽然两者都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中央政权在话语权上具备先天优势。
先说中央政权,魏公国尚书令有两个人,荆州人刘先,颍川人荀攸。
刘先在中原背景不深岁数也大就是个摆设;
荀攸没掌握过重要权柄,算是个智囊型角色,有事找你出主意,没事哪凉快哪待着去,坦白说就是看在故去的荀彧面子上安排个位置。
尚书台从没有过两个尚书令,一个外来的老人家和一个倒台派系的孑孓作尚书令,这么安排只能说明一件事,尚书台的权利不在尚书令。
接着往下看就明朗起来,尚书仆射是寒门出身的凉茂,其余尚书共有七个人,其中毛介、徐奕、何夔加上一个遥领的张既,四个尚书都出身寒门。
留给高门的有三个坑,杜畿和人还在河东作太守;常林出身河内常氏,尚书是挂职人在平原郡上班,这二位和张既一样同属于遥领。
剩下一个河北人崔琰,问题就在崔琰是河北人。
曹操和河北士族貌合神离不是秘密,崔琰属于被打压人员,为河北士族做点事情天下高门有意见,为天下高门搞利益人家还未必领情,孤掌难鸣他做什么都要被寒门针对,他太难了。
中央权力就像高楼上层,而地方政权可以看作高楼底层,没有底层支撑上层再壮美也是空中楼阁名不副实。
说完魏国的中央政权再看地方政权,魏公国辖魏郡、河东、中山、河内、赵郡、常山、安平、甘陵、平原、巨鹿总共十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