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丰收的盛况,也让他震撼得半天说不出话。
他快步上前,随手从虾堆里,抄起一只还在奋力弹跳的大对虾。
那虾通体晶莹剔透,虾壳坚硬,虾肉饱满,在刘福贵手里啪啪作响。
“好虾!好虾啊!”
刘福贵眼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小兄弟,你养出来的虾,比野生的品相还要好上三分!”
“以后我福满楼的招牌,就全靠你这些宝贝了!”
第一批对虾的大丰收,在县城的水产市场,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此之前,市场上所有的对虾,都来源于野生捕捞。
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不说。
而且供应极不稳定,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
现在,陈峰的养殖场,却能源源不断地为市场提供优质对虾。
品相极佳,个头肥硕。
福满楼的订单,如同雪花一般,接到手软。
刘福贵临时加开了好几道以对虾为主打的招牌菜品,依旧是供不应求。
很快,县里其他的饭店和嗅觉灵敏的水产贩子,也闻风而动。
纷纷开着拖拉机和三轮车,跑到红星渔村的养殖场门口。
挥舞着钞票,排队求购陈峰的对虾。
陈峰养殖场出产的对虾,一时间,成了整个县城最抢手的硬通货。
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对虾喜获丰收的同时,养殖场另一边的海带和紫菜养殖区,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相比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对虾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收获,则更需要大量的人力。
陈峰并没有将这件事,承包给县里的施工队,或是自己招募固定的工人。
他亲自出面,在村委会的大喇叭里,连续广播了三天。
宣布以绝对公道的价格,公开雇佣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来参与海带和紫菜的收割晾晒工作。
消息一出,红星渔村再次轰动。
要知道,村里除了那些能跟着出海的青壮男人,还有大量的妇女、老人和半大孩子。
他们平日里,基本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
只能靠家里的男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陈峰的这个决定,无异于是给所有人,都提供了能挣钱的好机会。
养殖场的招工点,被前来报名的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王婶家的男人,去年出海摔断了腿,家里日子过得最是艰难。
她第一个就跑来报了名。
李大爷的儿子不孝顺,老两口平时只能靠自己种点薄田度日。
此刻他也拄着拐杖赶了过来。
陈峰没有设置任何的门槛,只要是愿意出力的,他来者不拒,全部登记在册。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养殖场那片广阔的海带区,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劳动景象。
数百名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投身到了这场丰收的喜悦之中。
他们穿着防水的胶鞋,卷着裤腿,站在齐腰深的海水里。
用镰刀,一排一排收割着那些肥厚碧绿的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