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到了第二日,整个秦淮河上都传遍了虚谷公子九月初九重阳日要在桃花坞举办工笔绘画大赛的消息,没过几日,整个南京的青楼楚馆全都知道了。
等到柳隐回到归家院的时候,不但归家院的姐妹们早就得到了消息。
而且在杭州,苏州,杨州,无锡,通州一带的青楼楚馆也早就已经传开。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原本只是在青楼楚馆间流传,竟连一些隐居的画师、民间的画匠也听闻了此次大赛。一时间,各地的绘画爱好者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前往桃花坞争个高下。
就在大少游山玩水,逛青楼的日子里,东江镇的刘兴治作乱也有了下文。
崇祯帝原本听了大少对东江镇的分析,也觉得毛文龙死后,东江镇确实没有能顶替毛文龙的人才,继续坚守皮岛那块飞地,已经起不到任何的牵制作用。
原本就计划要裁撤东江镇,一直找不到借口,这一次刘兴治兵变,终于还是让崇祯帝下定了决心,彻底的放弃皮岛。
崇祯三年七月,崇祯帝并没有像原历史那样,委派将领黄龙去担任东江镇总兵,引起沈世魁的不满,造成东江镇二次兵变。
而是把东江镇总兵的职务直接给了刘兴治,由刘兴治全权管理皮岛事务。
又用换防的名义把耿仲明,调到北隍城岛驻扎,耿仲裕调入南隍城岛驻扎。
孔有德、李九成被调到登州成为登州营的一员,尚可喜还是驻守广鹿岛,只是管辖权由东江镇改为登州营。
这一次因为崇祯皇帝手里有些私房钱,而这些银子又是直接给的孙元化,并没有被各级提留,还算是足额足饷。
因此也没有拖欠东江军调防的开拔费,那些被调走的士兵拿到了足额的军饷,走得那是欢天喜地的。
刘兴治也因为足额拿到了军饷和粮食,又因为朝廷调动军队从东江镇往外调,而不是把外面的军队往东江调。
刘兴治对政治这玩意儿并不敏感,甚至可以说毫无政治头脑,对军队的变化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压力,对朝廷的大规模军队调离行动也没有起疑心。
这时候的刘兴治正在为自己拿到了东江镇总兵的职位沾沾自喜,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被朝廷放弃了。
最后其它三协的东江军队顺利退出了皮岛,最后连东江镇的水师在最后一次把士兵送出皮岛之后也没再回来。
现在的皮岛就剩下程风的五十名矿山护卫队在皮岛上给大少看着家。
刘兴治三千兵马,已经是一家独大,别说是当总兵,他就算当王都没人管他了。
刘兴治并未意识到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放弃了他,东江镇已丧失后勤补给名存实亡。
南京的程风终于在七月中旬收到了东江镇的消息,看到崇祯帝对东江镇的安排,大少心中也是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皮岛上的军事力量就只剩下一股,后面的几次兵变都不可能存在了。
东江镇就只剩下了刘兴治那一小股队伍,这局势的发展正合了大少的意,如果大少不管东江,任其自由发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刘兴治为了活命,投降女真。
这样的结果大少是不愿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过朝廷的后勤责任,东江镇的所有后勤由台北承担,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刘兴治的这支部队。
大少感觉全面掌控东江镇的时机就要到了,于是给东江镇的吴正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了过去。
与此同时,后金方面知道了东江镇的变化,黄台吉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暗中派人联系刘兴治,企图策反他。
刘兴治也知道自己这样搞,早晚会被朝廷收拾,自然想找个靠山,但是他又不甘心成为后金的奴才,于是这家伙就开始了他的骑墙派操作。
一边拿着黄台吉的好处,一边写着文书向朝廷表忠心,这时候的北京也只是想稳住他的情绪, 那表彰的文书也是一份接着一份的往那皮岛上送。
就在东江镇的局势逐步趋于稳定的时候,北京对袁崇焕的取证调查也接近了尾声。
那如小山一般的各种物证,那住满了三司的数十人证,确实把三司的审判官们都累得够呛。
三司审判官们日夜审理,将袁崇焕案的脉络梳理得越发清晰。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内阁将种种证据一一呈上,详细阐述袁崇焕的“罪行”。
一条条的罪行听得崇祯帝脸色阴沉,心中怒火熊熊燃烧,决定亲临三司,他要亲自听听袁崇焕的解释。
崇祯的这个决定,直接把满朝文臣吓坏了,有很多事情都是你知我知大家知,唯独皇帝不能知的。
现在皇帝要亲自去问袁崇焕,万一袁崇焕口无遮拦,破罐子破摔可就坏了大事。
几位内阁大臣赶忙上前劝阻,称陛下万金之躯,不可亲临这等繁杂之地,且袁崇焕罪证确凿,无需陛下亲审。
可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