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驯陆(24)
听到沈善登的问题,韩三平有些惊喜,他来只是想把电影拍成。
韩三平已经在怀疑陆钏是否有成片的能力。
《寻枪》是江文把控的,《可可西里》是抄的,《南京南京》这个项目,哪怕有能借鉴的电影,难度也远超之前两个。
韩三平想的是能不能成片,沈善登想的更远。
但转眼一看,陆钏还是呆头呆脑,甚至眼神有点躲避,韩三平又气不打一处来。
房间内的空气渐渐凝滞。
沈善登只看了十几页剧本和部分分镜草图,眉头微微蹙起。
手指点在了一处人物关系图上。
“我看了你的拍摄计划,发现你的人物线索,有些散乱。”
沈善登开口道:“刘烨饰演的军官、高圆圆饰演的姜老师、范伟饰演的唐先生,还有这几个士兵和平民,视角切换频繁,彼此之间缺乏强有力的戏剧勾连。”
“像是一盘散珠,缺一根主线穿起来。”
陆钏急忙辩解道:“这是群像戏!我想展现的是在那个环境下,各个层面的中国人的反应!而且,而且这个题材太沉重了,很难用单一的线索去承载。”
陆钏试图用“题材特殊性”和“艺术追求”,来掩盖自身能力无法把握结构的问题。
“确实有点沉重。”沈善登没有反驳。
艺术探索的阵痛,题材的问题,算是老借口了。
实在不行,还有审核.
总之,导演能力没问题。
沈善登继续往下看。
前世沈善登只知道《南京南京》存在问题,但是他没看过这个电影,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这一世看了剧本,才知道问题所在。
日方角川士兵的视角,几乎是贯穿始终的。
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弧光。
而反观中方视角,却是破碎的、接力式的、甚至是被动反应的。
一个个角色出现,遭遇苦难,然后或死亡或消失,叙事重心又回到了那个日本兵身上。
这种结构上的失衡,导致的潜在后果很可怕。
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侵略者拥有了所谓人性的复杂与完整,而被屠戮者却只剩
沈善登想了想,还是帮一把,不是为了陆钏,而是沉重的历史。
“结构问题可以调整,可以把功能相近的角色进行合并。比如唐先生的部分心理转变,是否可以整合到刘烨那个角色身上让核心人物更突出,叙事线更集中。”
“这,这不行!”陆钏道:“每个演员都很重要!他们的戏份都是精心设计的!”
“不是删演员。”沈善登纠正道:“是功能合并。演员可以保留,但某些戏剧任务可以集中赋予到更核心的人物身上,其他人物可以作为辅助。”
“或者,快进快出,快速完成其叙事使命后下线,确保主线清晰。”
陆钏听得两眼茫然,完全无法理解这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叙事思维,只是下意识摇头。
沈善登又翻看了一下拍摄计划,提了几点剧组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从沈善登视角来看,《南京》拍摄浪费严重,各部门配合问题很大。
不过想到当下行业的现状,只指出了几处明显的资源调配不合理之处。
一旁看着的韩三平,暗自点头,又不禁摇头。
他彻底看明白了,陆钏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能力。
与沈善登相比,陆钏那点才气,显得很稚嫩。
然而,当沈善登翻到其中几页,看到强暴戏份时,脸色骤然沉了下来。
啪!
沈善登将剧本合上,扔在茶几上。
沈善登抬起头,看向陆钏,冷声道:“陆导,我点《色戒》的问题,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严肃历史题材,为什么还要用大尺度镜头来呈现”
沈善登气不打一处来:“这样的苦难,用视觉奇观来吸引眼球,你觉得真的没问题吗”
韩三平心里“咯噔”一下,暗道坏了!
来之前千叮万嘱,让陆钏把剧本里那些大尺度内容拿掉,这小子是根本没听,还是自以为是的觉得这才是“艺术”
陆钏先是一愣,随即脸色通红。
他也是心高气傲之辈,家世背景不俗,何曾被人如此当面厉声质问
“沈导!”陆钏拿出了艺术家气派,挺直了腰板道:“这是我的创作!我有我的艺术追求和表达自由!”
“我要是不拍,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多少人有解读历史的能力只有真实地、不加掩饰地呈现残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痛!”
“你认真的”沈善登愣住了:“你高考多少分”
“我”陆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