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黄福,內宫监太监郑和。”
果然!
张泊的脸上露出瞭然之色。
好傢伙,刚刚朱棣介绍的三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人物。
夏原吉五朝重臣,统领户部二十九年,乃是朱棣的钱袋子。
朱棣能够在永乐朝干下这么多的事情,与这位户部尚书可是有著密不可分的关係。
可以说,在古代財政大臣排行中,夏原吉都是排得上號的。
至於黄福,同样不简单。
六朝重臣,全能选手。
当过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等一系列官职。
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帮助大明平定了交趾。
他前往交趾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但是,在交趾的那段时间中,黄福算是实现了政通人和。
他被召集回京师的时候,交趾人民夹道相送。
不过,这两位与郑和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
郑和七下西洋的典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张泊细细端详了一番郑和。
確实不同凡响。
一脸英气,与他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宦官截然不同。
张泊看著向他拱手行礼的三位永乐朝的重臣,眼眸向著一旁的朱棣警了一眼。。
不得不说,朱棣的眼光確实不错。
要知道,在朱棣一朝,重臣的数量,应该能够算是明朝之最了。
而且,这还不是普通的重臣。
就例如夏原吉,经歷了永乐,洪熙,宣德。
而黄福,则是更加夸张,经歷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
这可是一个个传家宝一般的重臣啊。
事实上,也確实如此。
在这些大臣还健在的时候,大明一直处在上升的势头。
隨著这些大臣的离去,大明的局势就急转直下了。
除了朱棣那独到的眼光外,这些大臣能够流传好几代的原因,恐怕也与朱棣本人对待大臣的態度有关。
与朱棣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老朱。
可以说,洪武一朝,像六部尚书,这种理当站在大明顶端的存在,他是一个名字都叫不出来。
在洪武朝,所有大臣全是耗材,消耗速度太快了,做不到几年,就直接换人。
但是朱棣不一样。
夏原吉,黄福,在建文朝也担任著要职,但是,朱棣没有计较太多,直接就重用了他们。
这一用,可就是一辈子了。
就例如夏原吉,担任户部尚书39年,黄福,仅仅在交趾,就待了19年。
说起来,朱棣貌似也是目前第一个,將非亲非故的大臣带来此地的皇帝。
而朱棣將这些一眾大臣,带来此地的目的,张泊感觉,他已经猜到了几分。
户部尚书夏原吉自不必多说,掌管户部,想来是寻求一些財政方面的知识。
工部尚书黄福,虽然黄福之后会去交趾十九年的时间,但是,直接告诉张泊,恐怕朱棣会做出与歷史上不一样的决定。
即將黄福留在身边,帮助永乐一朝製作东西。
对標的,乃是洪武朝的工部尚书陶成道。
至於郑和,也很好猜,恐怕就是想让郑和向他询问询问有关航行方面的问题,为接下来的下西洋做足准备。
不得不说,朱棣不愧是朱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或许正是因为朱棣与大臣们的这种关係,使得朱棣能够创造出永乐盛世。
“judy,想来你將这些重臣带来此地,应该是有著要事吧。
朱棣咧嘴一笑。
“確实如此,不过,店家,这件事说来话长,我观你正在食用早膳,具体的事项,还是等你食用早膳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