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此事非同一般。
缓缓转过身子,蔡京看到有许多的禁卫,怀中抱著一些他先前从未见过的玩意,然后將之垒成一堆。
蔡京粗略地看了一番。
除了稻米与小麦之外,其他的东西,他见过没见过。
“官家,这些是”
赵煦一个眼神示意,章惊便领会了其意思。
他站起身,开始为蔡京介绍起今日收穫的粮食。
隨著章惊的介绍,蔡京麻了。
这些垒成堆的玩意是粮食,是作物。
但是这些作物的名字,他听都没听过,甚至都未曾在典籍上看过。
现在的蔡京很是怀疑,官家口中的这些粮食能不能吃,
当然,他可不会傻到直接问官家,这些粮食能不嫩吃。
因为刚刚官家说的话已经说得很明了了,只是让他统计產量。
因而,只需要遵照命令即可。
隨著几位禁军,將一个能够称百斤重的太府秤抬出,如火如茶的称重工作便开始了。
对於蔡京而言,这一切都是轻车熟路,因而,没有费多长时间,便已统计完成。
不过,令他有些惊讶的是,官家让他称重的作物,个头可都是不小,
就是不知道,亩產如何,吃起来味道又怎样。
如果味道尚可,亩產能够略微达到占城稻的水平,那说不定可以略微推广一番。
將数据统计完成,蔡京来到了赵煦面前復命。
“官家,臣已统计好一切。”
“產量如何”
“稟官家,稻穀產量为一千零一十二斤,小麦產量为八百八十斤,番薯亩產两千八百九十七斤,玉米一千零五十九斤,土豆两千六百六十七斤。”
虽然赵煦先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如今在得到確切的数据后,他整个人也是精神一振。
如此看来,確实如李格非所言,这些作物的產量都能达到千斤。
虽然小麦差了一点,但是在番薯与土豆那庞大数量的加持下,这一点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只可惜,番薯与土豆不能频繁种植,不然会有伤地的风险。
不然的话,赵煦恨不得將大宋全国都种上番薯土豆。
一旁的章在听到產量的具体数值后,也是震惊地说不出话。
竟然真的给苏軾做到了。
毫无疑问,苏軾回到京师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而且,其必定能够歷史留名!
匯报完的蔡京,这时候一头雾水。
为何官家在知晓了这些作物的產量后,便不说话了。
“蔡卿,不知我大宋稻穀与小麦去年亩產如何。”
“稟官家,根据去年户部的记录,我大宋稻穀亩產约为三百三十八斤,小麦亩產约为一百八十九斤。”
赵煦此刻紧了拳头。
换而言之,苏軾献上的稻穀的亩產是他大宋去年亩產的三倍有余,至於小麦,则是近五倍。
不可思议!
这时的蔡京,也注意到了问题所在。
“官家,莫非刚刚称得的重量是—“”
“没错,乃是其各自一亩地的產量。”
这——..
怎么可能!
要知道,占城稻才传到大宋不久,就使得大宋的稻穀產量,能够稳定地在三百斤以上,这较之隋唐,提升巨大。
而小麦则是与隋唐时期相差不大,因为其不像占城稻那般,有著优秀的麦种。
蔡京这时看向他刚刚记下的產量,咽了口睡沫。
如果按照官家所言,那-现在大宋的作物產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让户部尚书蔡京,生出了一股如梦似幻的感觉。
就在北宋君臣,因为產量,都震惊地说不出话的同时,有两辆马车来到了此处。
“喷,高明,不得不说,这北宋不愧是大隋的五百年后,这些士卒们穿著的甲胃可真不错。”
杨广掀开马车的惟慢,看向外面井然有序的禁卫,发出了由衷的感嘆。
一旁的李承乾默不作声。
因为他感觉,这些士卒身上穿著的鎧甲,极像他们大唐的乌锤甲与山文甲,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这北宋都不改进的吗。
“高明,你是不是也很羡慕这些甲胃。”
见李承乾半响不说话,杨广在一旁继续说道。
“这些甲胃,有些像我大唐的甲胃。”
“喂喂,想想也不可能啊,现在可是大隋的五百年后,你的贞观年间不就是在大隋的几十年后吗,也就是说,你们大唐与北宋相隔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没有发展甲冑,这怎么可能”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的眼睛又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