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令人唏嘘的朱由检
看著眼前这位正在四处打量著农家乐的年轻帝王,张泊难免有些晞嘘。
虽然大明亡国,崇禎要背很大的锅,但是另一方面,这位大明末代的皇帝的运气著实差到了极点。
虽然歷朝歷代亡国背后都有天灾的影子,但是,这些朝代与崇禎朝一比,那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崇禎元年,京师地震,赤地千里,浙江杭、嘉、绍三府遭遇海啸,损坏民宿数万间,
死亡万人,陕西饥荒,百姓们相聚成盗。
崇禎二年,山西,陕西发生饥荒。
崇禎三年,山东大水,南直隶地震。
崇禎四年,陕西地震,大量房屋受损,牲畜死亡。
崇禎五年,黄河孟津口决堤,淹没数百里,京师大雨,二十七县的庄稼颗粒无收,浙江杭、嘉、湖三府七十天滴雨未下,南直隶地震,四川地震,山西地震,云南地震,淮扬诸府发生饥荒,饿孵遍地。
崇禎六年,正月大雪深两丈有余,京师,江西大旱,陕西地震,山西,陕西淮扬等地饥荒依然在持续。
崇禎七年,四川大水,损害城垣、田舍、人畜无数,京师饥荒,太原饥荒,各地冰霍频发,大量庄稼因此受损。
崇禎八年,河南蝗虫,山西地震。
可以说,从崇禎执政至今,就没有哪一年不发生点事。
甚至这种情况还会一直持续到崇禎末年。
既然发生了这么多天灾,那朝廷就要想办法解决,就得賑灾。
问题是这么多灾情,国库里可没有这么多的银子,自然也就无瑕顾忌。
而无瑕顾忌的后果,就是百姓活不下去,直接揭竿而起。
除了天灾之外,大明灭亡的又一原因就是人祸。
与以往的土地兼併的情况大差不差,大明末期的土地兼併也十分严重。
光是福王朱常洵,就占据了河南一省的膏之地加之还有东林党以及江南士绅等一系列免税团体,致使大明国库根本收不上多少钱。
没钱,自然也就谈不上賑灾。
当然,这些都是歷代大明皇帝所遗留下的隱患,和崇禎本人的关係不大。
不过,其自己所创造的人祸倒也不小。
就例如魏忠贤一事。
虽然张泊明白魏忠贤死有余辜,毕竟魏忠贤在时,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卖官(yu)
爵,徇私舞弊,祸国殃民,残害忠良。
那段时间的大明,已经黑暗到无以復加的地步,就连科举,都敢明目张胆的索贿。
但是朱由检就仿佛脑袋一热就想干掉魏忠贤一般,他根本就没想过干掉魏忠贤之后的后果以及处理方式。
千掉魏忠贤,不仅是干掉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那么简单,在此之前,魏忠贤可还有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钱袋子功能。
虽然是“魏忠贤两百万,天启帝一百万”这种模式,但是天启帝是实实在在能够拿到钱的。
到了崇禎这,那是一点油水都榨不出来。
而且,还有关键的一点是,魏忠贤的阉党可以和东林党形成肘之势,皇帝可以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斡旋。
在干掉魏忠贤后,崇禎並没有设立属於自己的“魏忠贤”,致使东林党一家做大。
除了魏忠贤一事外,崇禎帝还生性多疑,在位17年,內阁换了19任首辅,平均一位首辅在位一年都不到,这就造成一个后果,政令经常朝令夕改。
对待文官如此,对待武將也同样如此。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崇禎那是一边怀疑一边用。
洪承畴,卢象升等人,都很有本事,剿匪之时,都有成绩,但是奈何刚有起色,就被调走,这谁顶得住啊。
当然,在张泊看来,虽然崇禎缺点多多,但是也还是有著不少可取之处的。
不近女色,不铺张浪费,不暴虐无道,不昏庸懦弱,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昏君身上的习性他都没有。
甚至还能够和朱元璋,朱棣一般日復一日的勤政。
但是,崇禎虽然勤政,奈何能力不够。
他自小就是被当成一个閒散的王爷来养著的,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加之他上位后想做出一番成绩,无可避免地就陷入到越做越错,越错越急的泥潭中去。
最终,在他的弹精竭虑之下,算是提前终结了大明。
不过,这位大明皇帝至死也没想效仿南宋皇帝南迁,就自己吊死在煤山之上,也算是贯彻了“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的祖训了,这也是张泊对於崇禎的仅有的一点好感了。
张泊刚想上前招呼明末两人,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之前还在吃饭的一位客人来到朱由检的身边,上下打量著一番,发出了喷喷称奇之声。
“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