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也笑得开心。
吴婶正扶着暖夏在院里散步,见时念回来,笑着招呼:
“刚煮了些甜汤,快过来喝点暖暖身子。”
初二的晨光刚漫过窗棂,怡红院就热闹起来。
时念和乔章林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面前摊着厚厚的“各国使臣接待清单”。
乔章林手里拿着鸿胪寺送来的使臣名册,逐一念着:
“北徐使臣三人,带两名翻译;西疆五人,有牧民代表;滇国四人,其中一位是山地部落首领……”
“共十二国,不计所带侍卫,一共四十五人。”
时念拿着笔,在清单上标注:
“北徐忌辣,饮食多备面食;西疆喜肉食、奶茶,可让吴婶提前熬好;恩泰忌羊肉;高丽喜甜食,备些红枣糕……”
乔章林补充:
“还有习俗,西疆见面行抱腰礼,小倭行鞠躬礼,得跟接待的伙计提前说,免得失礼。”
张珂源在旁帮忙整理清单,按“国家-人数-禁忌-习俗”分类;
晚晴则把这些内容抄录成册,准备贴在怡红院的各个展示区,方便伙计们查阅。
阿福原本想陪着暖夏,见大家都在忙,也主动过来:
“念姐,我帮着整理道具清单吧,戏台需要的模型、幕布,我都记着呢。”
戏台区那边,浅醉和素心正围着琵琶讨论。
浅醉手里拿着《天下大同》的戏词:
“得给各国加些民俗元素,西疆那段加牧歌调,素心你试试用琵琶弹西疆的冬不拉旋律;”
“滇国那段加山歌的颤音,让晚晴帮忙写几句滇语的戏词,使臣听着亲切。”
素心抱着琵琶试弹了一段,冬不拉的粗犷混着琵琶的清亮,竟格外和谐。
浅醉跟着哼唱,调整戏词的节奏:
“雪山脚下牧歌扬这句,得唱得开阔些,像西疆的草原一样。”
路过的陆襄也跟着哼,虽然跑调,却让两人笑得更欢。
后院的厨房里,吴婶正对着食谱本写写画画,暖夏坐在一旁,手里捧着碗酸梅汤。
“你前三月爱吃酸,我给你定了每日三顿两加餐。”
“早晨红枣酸粥,晌午酸汤鱼,晚上鸡汤面,加餐就吃酸梅、杏干,既能开胃,又能安胎。”
吴婶一脸柔和的看着她:“等过了三月,再加点温补的汤,比如当归鸡汤、枸杞鱼汤。”
暖夏接过食谱,眼里满是感动:
“吴婶,您太费心了。”
阿福正好进来,凑过去看食谱,笑着道:
“以后我按这个给你做,保证你吃得舒坦。”
吴婶白了他一眼:
“你那手艺?还是我来,你好好帮着阿念做事,别来我们这儿添乱就好。”
暮色降临时,众人终于停下手里的活。
时念看着整理好的接待清单、改编后的戏词、暖夏的孕期食谱,心里踏实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