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日理万机,定是记错了。”
“老臣确确实实,今年已六十有五了。”
他必须把自己说老,才能让“退休”显得合情合理。
朱元璋闻言,愣了片刻,随即发出一声长长的,充满感慨的叹息。
“六十五了……唉!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咱还记得当年在濠州,你投奔咱的时候,是何等的雄姿英发,满腹韬略!”
“这一转眼…连你都满头华发了!”
“咱们,都老喽!”
李善长也配合着露出追忆之色,唏嘘道:“是啊…想当年追随陛下,征战四方,那是何等的快意!”
“如今想来,竟已过去快三十年了……”
两人仿佛真的沉浸在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中,气氛一时显得有些伤感。
感慨完毕,朱元璋拿起那份辞呈,看了看。
终于“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既然你去意已决,年岁也确实大了,咱…也就不强留你了。”
“准了!”
他顿了顿,显得十分大方地补充道:“不过,你这韩国公的爵位,咱给你留着!”
“月俸照发!”
“你在扬州的那座吴王府,也继续住着!”
“算是咱对你这几十年功劳的一点心意。”
李善长连忙起身,躬身谢恩:“老臣,谢陛下隆恩!”
这保留爵位和府邸,算是给他留了最后一丝体面和保障,也是他此番主动请辞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重新落座后。
朱元璋仿佛不经意地提起。
“善长啊,你这一走,中书省右丞相的位置可就空出来了。”
“依你看,朝中何人可堪此重任啊?”
李善长心中明了,这是皇帝在试探他,也是最后一道考验。
他沉吟片刻,说出了几个资历较老,性格相对温和,与淮西集团关系也不算太密切的官员名字。
并逐一简要评价了他们的能力和特点,听起来颇为公允。
朱元璋听着,不时点头,却又总能挑出些毛病。
“嗯,王祎办事是稳重,但有时过于求稳,缺乏魄力。”
“汪广洋嘛,学识是好的,但于实务上,眼光还是短浅了些。”
几乎将李善长推荐的人选都点评了一遍后,朱元璋忽然像是刚想起来似的,问道:“诶?咱记得那个胡惟庸,在你手下做事,不是也挺得力吗?”
“你怎么没提他?”
李善长心中警铃大作!
面上却不动声色,谨慎地答道:“回陛下,惟庸确实能力出众,做事勤勉。”
“只是…毕竟资历尚浅,性子还需再磨炼磨炼,此时擢升右相,恐难以服众,也非栽培之道。”
“老臣以为,可让他在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再历练些时日。”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