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内心将汉人贬低到了极致,高洋却掩得极好,表面上不过是神色稍显得意,抬手捋袖的动作依旧从容,说话时语调照样平稳,谁也看不出他心底那份轻视。
甚至在见到锦衣华服的刘封(刘庄)时,他主动行礼问好,礼数十分周全,即使是姜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两个人相对而立,一个是汉明帝,年幼聪慧、容貌壮丽,在位期间“赫赫盛汉,万国震惧”
,另一个是北齐文宣帝,历史上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单是气质便稳压周遭学子一大筹。
姜维见高洋气场不凡,纵使知道刘庄受过诸葛亮指点,仍然紧张地咽下一口唾沫。
姜维觉得回头真得好好盘问一下李元芳是怎么在辽东打探消息的,这样一个人物在家里能被兄弟欺负?
难不成他高家全神童啊。
这时,刘庄开口了:“我听说您在书院中辩倒许多前辈,特地前来讨教,不知您可敢应战?”
高洋微微一笑:“我本辽东边民,哪敢跟左将军公子较量?可您亲自前来,我也不好让您白跑一趟,就只好应战了。”
第一句话强调双方身份差距,赢了更凸显自己学识,输了也能顺理成章找补“你一左将军的公子跟我较什么劲?”
,横竖都能保住体面。
刘庄一点儿不惯着他,马上反驳一句:“您比我大两岁,按说该比我厉害才是,不然岂不显得高府君一点儿没把儿子的学业放在心上?”
刘虞、高欢结盟对付公孙瓒时,刘虞曾表奏高欢为幽州刺史,但后来袁谭也被袁绍表奏为幽州刺史。
高欢为结交袁家,便重新当回了辽东太守,不再以刺史自居。
高洋无言以对。
总不能点头承认自己白长了两岁,或者高欢不注重教育吧。
认了前者=认输,认了后者高洋担心回了家,父亲会像收拾大哥那样收拾自己。
见刘庄在第一回合就稳稳占了上风,姜维眼底闪过一丝亮色,心里暗自叫好。
高洋没占到便宜,马上转换话题起攻势:“昔日蓟侯在幽州时,蹂躏外族,滥杀无辜,以至民族矛盾严重,引得外族反击,最终他自己落了个丧家之犬的处境不说,还牵连到了我辽东,以至于辽东数千户百姓因此丢了性命。”
“我听说蓟侯是你的老师,特地代那些因其而死的百姓问问你,跟着他有没有学到草菅人命的本事啊?”
姜维听完冷汗“唰”
地就下来了。
第一个问题竟然就如此尖锐!
这哪是七岁小孩能问出的问题,高洋背后亦有高人指点!
周围人群同样倒吸一口冷气,一时之间议论纷纷起来。
这问题明眼人一看就带着抹黑公孙瓒的心思,可即便如此,它的犀利劲儿半分没减,依旧让人难以招架。
毕竟,当今天下最大的“公孙瓒黑”
,是大名鼎鼎的赵王刘虞啊!
高洋嘴角勾起弧度,但很快掩藏了下去,就连姜维都没能看到。
这是我兄长苦思冥想出的问题,陈元康都回答不上来,你一个五岁的小孩能答得上来?
答不上来就把你的脸皮丢光,替死在公孙瓒手下的鲜卑人赎罪,混蛋!
高欢是汉人不假,但他自小与鲜卑人相伴,骨子里的身份认同早已偏向鲜卑,进而影响到了他的儿子们。
刘庄听罢,当着高洋的面做了一个弯弓搭箭的动作,十分自豪地说道:“我师北击胡虏,使大汉北境为之一清,白马义从纵横草原,不知为多少惨死于外族之手的汉人报仇,何等意气风!”
“何来草菅人命一说?”
“幽州的汉人死了,我师傅出兵为他们报仇。
辽东的汉人死了,却只能抱怨殃及池鱼。”
“这岂不是说明:我师傅保卫了一整个幽州,你父亲却连小小一个辽东都保护不好!
?”
刘庄陡然拔高声音,气势十足:“我倒要反问你一句,是否因为你父亲没能保境安民、祸及百姓、愧对皇恩而羞耻!”
高洋肺都要气炸了。
你对着我这个鲜卑人,代表公孙瓒做了一个射箭的动作?
还有什么叫你师傅保护了整个幽州?他从没向辽东派过一兵一卒!
(辽东隶属于幽州)
心里骂完这一句?,高洋突然冷静了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被刘庄带跑偏了。
我明明在攻击他师傅行事残暴,他却偷换概念,转变成赞扬他师傅能力出众,我千万不能被他带着跑。
大哥说了,对手若想反驳我,必然会设法赞扬公孙瓒,叫我一定不能给他机会,直接搬出个比公孙瓒名声大得多的人压上去,让他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于是,高洋甩出高澄教给自己的第二个问题:“赵王礼遇外族,胡汉其乐融融,既没有汉人因胡人而死,也没有胡人因汉人而死。”
“为何到了你师傅这儿,就成了你死我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