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圣”
而非“成神”
的目标,在龟太郎(独孤信)心中彻底扎根。
龟太郎(独孤信)只觉识海清明、心神通透。
过往对“万物惊”
大道的零散构想,此刻如同散落的明珠被丝线串联。
渐渐勾勒出一幅清晰、宏大且契合“圣道”
本心的未来蓝图。
这份规划不再局限于“收集信仰、壮大自身”
。
而是围绕“教化众生、完善大道、成就圣境”
展开。
每一步都透着对“圣”
之真谛的践行,每一环都紧扣“立功、立言、立德”
的核心。
先,关于雕像锚点的建设,他有了全新的定位与考量。
雕像不仅要建,还要建得更广、更精,但核心意义必须彻底转变。
此前建立雕像,更多是为了将其作为收集信仰之力的“锚点”
,以及借助信仰信息流搜寻“天之妖子”
的“耳目”
;
而如今,雕像更要承担起传播“万物惊”
道韵、启迪妖族心智的“道坛”
与“启慧碑”
之责。
未来每一座雕像的选址,都会兼顾妖族聚居地的分布与“启智”
需求。
或是建在万妖部落的核心区域,或是立于妖族修行的灵脉之地,让更多生灵能近距离接触“万物惊”
的道韵。
但在雕像落成之时,他定会借助信仰网络传递意念,向众生明确其定位:
此处绝非供奉神只的“神庙”
,雕像也并非接受祈求的“神像”
,而是承载大道智慧的“启慧碑”
、供众生感悟修行的“道坛”
。
他要让每一个前来的妖族都明白。
在雕像前驻足膜拜、静心感悟。
本质是借助雕像中留存的“万物惊”
道韵,启迪自身灵智、梳理修行困惑。
而非向他祈求恩赐、索要福运。
日后还会在雕像旁刻下铭文,字字句句皆为“启智”
之理,而非“祈福”
之语。
从根源上淡化“神化”
色彩,强化“教化”
意义。
其次,在“万物惊”
大道的传播与完善上,他决定打破“单一神通点化”
的局限,转向“系统理念传承”
的新阶段。
此前,他多是通过亲自施展“启智”
神通,点对点地为蒙昧小妖点化灵智,这种方式虽直接有效,却受限于自身精力,难以惠及更广阔地域的妖族。
而“圣道”
需“立言”
,需将大道智慧传承后世。
让“惊醒万物”
的事业脱离“依赖个人”
的局限,成为能被更多妖族理解、学习、传承的体系。
接下来,他会抽出专门的时间着书立说,将“万物惊”
大道的核心拆解为三个部分:
一是“开灵、启智、蜕变”
的基础理念,让妖族明白“灵智”
为何物、“蜕变”
有何意义,树立正确的修行认知;
二是“启智”
的基础方法,摒弃高深晦涩的技巧,只留存普适性强、易于掌握的内容,让普通妖族也能通过学习,尝试开启自身灵智,甚至帮助身边的同伴;
三是理念背后蕴含的天地至理,将“启智”
与“顺应大道、滋养众生”
的道理相结合,让妖族在修行的同时,领悟“德”
与“道”
的关联。
这些典籍日后会通过分身、信仰追随者传递到各地。
或是刻于石碑、抄录成册,在万妖海域、天元大陆,乃至更广阔的地域流传,让更多妖族主动参与到“惊醒万物”
的事业中。
这才是“立言”
的根本,也是“圣道”
得以延续、壮大的坚实根基。
第三,对待信仰之力的态度,将迎来彻底的转变,从“被动吸收储存”
变为“主动规划运用”
,让这份源于众生的力量,真正回馈于众生、服务于大道。
此前,他对信仰之力的运用较为简单,多是吸收后储存于识海,偶尔用于滋养“万物惊”
符文或自身修为,本质上仍带有“利己”
的倾向;
而如今,他要将信仰之力拆解为三个用途,让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圣道”
的践行上。
一部分信仰之力,会优先用于滋养识海中的“万物惊”
符文,不断打磨符文的道韵、拓展符文的威能,推动“万物惊”
大道从“启智个体”
向“普惠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