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都是用血来书写的,不止是德雷克的,他妻子戴安娜,还有他长子克林兹的血液都被包含其中。
其中让艾丽丝有些大跌眼镜的,是德雷克居然也对勒迪尼斯帝国极尽诋毁与谩骂,甚至更是出了‘不论是对奥因兹大陆还是对勒迪尼斯的人民,勒迪尼斯这个国家都是死得越早越好’的暴力言论。
“······”
随后,在德雷克妻子戴安娜的照料之后,德雷克的精神状态开始恢复正常,本人也开始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作为。
最终德雷克回归军旅,重操旧业,从这里开始,艾丽丝终于是明白了这本日记如此厚重的原因——或许是受之前心病的影响,德雷克突然开始记录自己麾下每一个阵亡士兵的详细资料了。
看到这里,艾丽丝也是失了兴趣,加了手上的翻阅动作,同时对德雷克这种近似于‘圣母’的心态,也多了几分厌恶。
此时此刻,艾丽丝的脑海中翻出了一个念头——若是德雷克不是这种圣母心态,杀伐果决一些,早早将勒迪尼斯的那些蛀虫和皇室全部图图掉,当年那起导致勒迪尼斯帝国后方国家政局崩溃的政变事件,本是不可能生的。
直到翻阅到德雷克记载的下一个‘大事件’——他的挚友兼导师,列维·伊里奇·弗拉基米尔的死亡事件,艾丽丝才卸下了这种想法。
原来在列维死后,德雷克在挚友死亡和手足背叛的刺激之下,决定弃武从文,向勒迪尼斯的政界进,以求掌握更多权力,实现列维拯救家国的遗愿,同时也将此设为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
在那之后,德雷克就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当然也涉及了采用血腥手段夺取政权军权的思路研究。
最终是认为这并非是一条可取的道路,并从国家历史、皇室威信、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论据之充分,即便是带着偏见情绪的艾丽丝也无法反驳。
‘也是···勒迪尼斯自身的危机不止来自于自身的积病,同时也来自于外部——即其展历史中对其他国家剥削太狠导致的外交困局和国际声望破产。
’
‘德雷克掌权的时候,不论是奥斯维玛还是维罗格尼,其实都已经在暗地筹划战争了···德雷克若是用血腥手段对付皇室和其他贵族,虽可以加自身集权的进度,却也容易让勒迪尼斯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毕竟,在德雷克掌权的初期,几乎全部精力都消耗在了将勒迪尼斯的各类先进科技变现,以填补勒迪尼斯的工业缺口之上。
在这之前,奥维盟军虽未完成战争准备,但勒迪尼斯脆弱的国家基础也经不起血腥政治的折腾,之后又有奥维盟军的战争压力,德雷克除非是脑子抽了,才会做出那种选择。
’
之后,是德雷克当年夺取勒迪尼斯军权的那起军事政变。
原来,列维的死亡不止是那个叫卡普兰的监军从中作梗,也是奥斯汀元帅的指令——只是德雷克似乎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坚持认为奥斯汀只是想激怒自己而已。
原来,奥斯汀元帅的结局并非勒迪尼斯官方所说的病逝,而是奥斯汀自己选择饮下了毒酒,放弃了德雷克提供的‘归隐’选项。
原来,德雷克当年之所以能以那场政变顺利地掌握帝国军权,除了他自己的布置以外,还有五分功劳,要归属于奥斯汀元帅的主动交接。
事件的背后,艾丽丝也有看到德雷克充满愤怒与委屈的批语。
德雷克愤怒于奥斯汀元帅以死相逼,要求德雷克全心全意为国效力——即便他早就将此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但奥斯汀元帅就是要用自己的死,给德雷克身上背一项道德压力,背上被自己父亲疏远的代价,督促他继续负重前行。
在德雷克看来,这种来自亲密长辈的不信任,让他非常,非常受伤。
同理,列维当年的死也是一样——明明有西蒙斯家族的保护,就算是勒维尔十世也不可能强杀列维的。
即便当年卡普兰监军的事情真的有奥斯汀元帅点头,只要列维自己不想,没人能逼他喝下那杯毒酒。
但他们都还是那样做了,就为了将那份沉重的责任背在德雷克的身上。
他们成了为勒迪尼斯付出生命的‘烈士’。
他们愿意为勒迪尼斯付出自己的一切,却不愿意为德雷克的个人感情做出哪怕一分一毫的让步——明明德雷克都很想让他们活着,很需要他们这些朋友,但就是没人在意过他的感受,甚至连德雷克的父亲都是如此。
“他们难道没有想过,明明不是必死之局,却非要拿自己的性命逼迫活人承担他们的遗愿。
这种做法,其实只能欺负那些良知尚存,且真正在意他们的人吗?若我真的是一个冷漠无情、无国无家的卑鄙小人,如何会被这种伎俩胁迫?他们只会白死罢了!”
德雷克的委屈之情,溢于言表。
‘······’
看到这些话语,艾丽丝也随之沉默,下意识地想起了自己那些牺牲的队员们。
一时间,艾丽丝的心境也变得压抑,只是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