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许钟吓得站起身来,连连摆手。
“不是给你花的。钱是给你办事用的。”宋应阁道。
许钟还是不接。
“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一个黄包车车行。”宋应阁道。
“办黄包车车行?”许钟疑惑道。
没错,宋应阁准备办一个车行。
黄包车车夫每日的行动轨迹是不固定的,还能接触到不同的人群。
若是车夫能为己所用,这相当于在金陵安了许多个可移动的监控。
只要车夫觉得有价值的情报,都可以上报。
反正有金手指在,看一眼的功夫,就能判断其价值。
为了办车行,宋应阁兑了两根大黄鱼,得了两千多元。
从家里来时,宋永福给了他五根大黄鱼,加上戴笠给他的一条,共六条,为了给上司送礼及平常开销,宋应阁兑了一根。
如今宋应阁手中仅有三根大黄鱼了。
这三根大黄鱼是留着应急的,除非万不得已,不然宋应阁不会动。
两千元看似很多,但其实买不了几辆黄包车。
1936年6月,金陵第二区人力车夫合作社向金城银行贷款五千元,拟购五十五辆人力车。
核算下来,一辆九十元左右。
这个还是批量采购的价格,若是买的少价格会更贵。
加上办公场地等开支,能买个十五辆黄包车就不错了。
“知道去哪里买黄包车吗?”宋应阁问。
许钟摇了摇头。
“牌照去哪里办知道吗?”
“怎么找办公场地?”
“招车夫呢?”
许钟一直摇头。
“不知道就去打听啊,你搁这杵着干什么?”宋应阁说完,将装钱的布包揣进许钟怀里。
许钟紧紧抱着布包走出了小院,布包里不仅是两千元巨款,更是沉甸甸的信任。
实际上,宋应阁也没那么信任。
许钟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跟上了。
他也怕许钟拿钱跑路,毕竟信任是需要培养的。
跟到半夜,见许钟没有跑路的心思,宋应阁这才返回。
次日上班途中,宋应阁在报童手里买了一份民生报翻阅了起来。
按照与组织的约定,需要激活他时,组织会在民生报上刊登一则广告,广告中有暗语,一看便知。
这些天来,宋应阁每日都会买上一份民生报,可一直不见组织联系他。
对此,宋应阁能做的,唯有等待。
到了曹都巷,宋应阁先是去了王祯的办公室,陪他喝了杯茶,闲聊几句。
虽然王祯只有个组长的名头,并无实权,但该有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王祯是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的,宋应阁只能和组员挤在一个房间里,好在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