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可搭载九百至一千一百人的编制中,六百余名水手负责舰船机动、武器操控与火晶系统维护,剩余三百至五百名海军士兵则携带单兵武器,兼顾护航时的警戒任务与协同登陆作战,弹药舱与能源舱以 “靖海钢” 隔板分隔的设计,更让其战场生存能力远超传统舰船。
而专为近程防御、护航的 “宁海级” 护卫舰,是帝国舰队的 “贴身卫士”。
作为三型作战舰中最轻巧的舰种,其排水量三千吨,舰身三十丈,舰体仍以 “靖海钢” 为材,侧舷钢甲厚约寸许,防护虽弱却换来了极佳机动性 —— 火晶动力经特殊调校,最高航速达二十五节,转向灵活,能在狭窄海域快速穿梭,甚至追赶上敌方快速侦察船。
舰身设双层甲板,共架设六十四门神威四型火炮,射速达每分钟十二发,既可用密集火力拦截地方舰船、打击近海目标,也能为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掩护;
五百至七百人的编制中,水手与士兵比例接近 1:1,两至三百名水手专注于舰船操控、火晶维护与火炮发射,另外两至三百名海军士兵则配备火枪,既负责舰体巡逻防御,也可搭乘小艇快速登岸执行侦察、突袭任务。
在海军编制中,宁海级护卫舰常以三艘为小队活动,或伴随主力舰队承担侧翼防御,或独自巡航近海防线,如忠诚哨兵般守护每一寸海域。
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需要锋利的作战舰,更离不开坚实的后勤与支援力量,帝国的辅助舰船便承担着这一关键角色,虽无统一级别划分,却各有专攻。
运输船是舰队的 “物资载体”,排水量多在五千吨左右,舰身宽敞,内部设多层密封货舱,可装载数千吨粮食、淡水或武器弹药,若拆除货舱隔板,还能容纳八百余名海军士兵;
舰体以薄型 “靖海钢” 打造,虽无厚重装甲,却足够抵御远海风浪与小型敌舰袭扰,火晶动力支持十六节航速,确保能跟上作战舰队的行进节奏。
登陆舰专为两栖作战设计,排水量约四千吨,舰首设有可折叠钢铁跳板,舰内分为上下两层 —— 上层可搭载八辆重型火晶战车,下层能容纳二十艘小型冲锋舟与五百余名海军士兵;
吃水浅,可直接停靠浅滩,让士兵、装备快速抢滩登陆,甲板两侧搭载了的四门帝国最新研制的连发重机枪,还能压制岸防工事的防御力量,掩护登陆部队推进。
补给舰则是舰队的 “移动粮仓”,排水量达八千吨,舰内分为火晶燃料舱、淡水舱、粮食舱与弹药舱,舱体皆经防腐处理,确保物资长期储存不变质;
舰体一侧装有可折叠伸缩的传输轨道,能在航行中为作战舰只补充物资,无需停泊,大大提升了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这些辅助舰船虽不直接参与一线厮杀,却是帝国舰队远海出征的生命线 —— 若无它们的保障,即便镇海级战列舰与靖海级巡洋舰战力再强,也难以前行至遥远的新大陆。
如今的天明帝国海军,已形成规模庞大的 “三海舰队” 体系 —— 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与北海舰队,三支舰队共下辖数支分舰队,加上直属海军总部的辅助舰船,各式舰船总数已突破五百艘。
其中,东海舰队作为守卫中土大陆东部海域的核心力量,下辖三支分舰队,配备镇海级战列舰三艘、靖海级巡洋舰十七艘、宁海级护卫舰近百艘,另有运输船、登陆舰与补给舰一百余艘,战力足以应对倭桑瀛及周边海域的任何威胁;
南海舰队侧重远海探索与护航,下辖三支分舰队,虽镇海级战列舰数量稍少,却配备更多宁海级护卫舰与辅助舰船,近年来多次伴随远征舰队前往南部未知海域,为探索航线与建立海外据点提供保障;
北海舰队以防御为主,下辖三支分舰队,舰船多部署于北部沿海港口,重点防范北方德玛拉大陆的海上袭扰,同时承担新舰与水兵、士兵的协同训练任务。
此外,海军总部依据李患之的要求,还在近期建立了三支 “远征特遣舰队”,配备镇海级战列舰三艘、靖海级巡洋舰六艘艘、宁海级护卫舰十余艘,及辅助舰船四十余艘,专门执行跨海域远征任务 ——这一次寻找新大陆的舰队,便隶属于这三支特遣舰队。
卢月娥作为帝国最高学府——帝国学院下辖的海军学院毕业的高级军官,在帝国海军服役已经超过五年的时间,她不仅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