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勾勒着自己的蓝图。
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卢多尼禄的队伍果然快速壮大,他分兵三路向附近的山区发动进攻,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攻陷了附近数个城镇,并拓军至一万多人。
于是卢多尼禄于“焮元”七年三月末登上王位,建立了霍夫曼王国,开始修建王宫并按国家规制建设官吏制度,且得到了天国对其政权合法地位的承认。
这一下算是把基尔夫帝国彻底激怒,马杰拉捷娜二世下令军务大臣梅卡耶夫派兵征剿,务必灭此朝食。
可是霍夫曼王国地处西部山区,道路难行,易守难攻,几次攻打都没能如愿,反倒折损了不少士兵,前后用兵三个月的时间却是毫无所获,惹得梅卡耶夫在女皇面前屡受训斥。
最后甚至直接罢免了他军务大臣的职务,任命内廷大臣罗佳格亲王赫鲁多夫暂代军务大臣之职。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明帝国在基尔夫帝国北部的利兹坦地区扶持另一个部族首领建立了图斯拉克纳王国,这个举措简直让基尔夫帝国如坐针毡。
德玛拉大陆的北端,基尔夫帝国的疆域像一块向西延伸的狭长绸缎,而利兹坦地区,便是这块绸缎北端边缘磨人的 “毛边”,它不是某座城池或某片固定领地,而是横跨千里的冰原、冻谷与针叶林的总称,散落着数十个蛮族部族。
这些部族以 “领地” 为界,以 “血缘” 为纽带,没有统一的国号、旗帜,却有一个共同的立场:绝不向基尔夫帝国低头。
对基尔夫而言,利兹坦是 “看得见却握不住” 的北境。这里的蛮族部族以狩猎为生的世界,男人自幼在冰天雪地里驯鹿、搏熊,成年后便是披兽皮、持骨斧的战士;
女人虽不直接上阵,却能在暴雪天里鞣制抗寒的兽皮、熬制不易冻住的肉糜,是部族存续的重要支柱。
他们没有基尔夫军队那样规整的铠甲与长矛,却熟悉每一片冻谷的走向、每一处冰原的薄厚。
每当基尔夫的军团举着双头鹰旗帜北上,部族战士便会钻进针叶林,或潜伏在冰裂缝旁,等帝国军队因严寒放慢脚步时,突然从雪堆里跃起,用骨斧劈砍马腿,用浸了冰毒的箭矢射杀士兵。
待帝国军队想追击时,他们又早已退回更深的冻谷,消失在漫天风雪里。这种 “打了就跑” 的游击战,成了基尔夫与利兹坦部族常年的相处模式。
战争规模时大时小:小则是某个部族为争夺牧场,突袭基尔夫北部的边境哨站,抢走过冬的粮食与盐;大则是数个邻近部族临时结盟,趁着极夜来临前的 “雪盲期”,围攻基尔夫的北境要塞,一度将战线向南推进数十里。
但无论规模如何,基尔夫帝国始终无法真正征服这片土地 —— 利兹坦的气候是蛮族最好的 “盟友”,这里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长短不一的 “寒冬”:十月到次年四月是 “深冬”,气温能低到冻裂铁器,暴雪能埋掉整支小队;五月到九月是 “暖冬”,冰原融化成泥泞的沼泽,针叶林里弥漫着致人眩晕的瘴气。
基尔夫的军队多来自中部温暖地带,士兵穿着厚重的皮甲仍抵不住严寒,粮草运输在冻路上常被暴雪阻断,马匹更是频繁冻伤蹄子。往往一支军团北上作战不过一月,就因非战斗减员超过三成,只能仓促撤军。
久而久之,基尔夫只能在北部边境修建 “冰墙哨站”,用木石与冻土垒起高墙,勉强阻挡部族的小规模突袭,却始终无法将疆域真正推进到利兹坦腹地。
可对利兹坦的蛮族而言,“不服从” 不代表 “能威胁”。
这些部族虽战斗力强悍,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团结。
部族间常因争夺优质牧场、珍贵的盐矿,甚至是驯鹿群的归属而爆发冲突 —— 去年冬天,两个部族就因一片能越冬的针叶林打了半个月,双方死伤上百人,直到基尔夫的边境哨站趁机抢走了两族储存的肉干,才勉强停手。
即便偶尔有部族首领想联合周边部族,共同对抗基尔夫,也总会因为 “谁来当盟主”“战利品如何分配” 而争执不休。
一次一个部族首领曾召集五个部族在冻谷会盟,结果会议开了三天,非但没定下作战计划,反而因为某部族迟到,引发了新的冲突。
这种 “各自为战” 的状态,让利兹坦的蛮族始终只能 “自保”,他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