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斟酌”
。
“譬如遇敌,谁为先锋?谁为策应?败了如何,胜了又如何?若无细致约定,恐生龃龉,反为不美”
。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具体的操作层面,试图在细节上争取更多主动和对自身有利的条款。
一时间,帅帐之内唇枪舌剑,各方谋士、将领纷纷出言。
李自成一方,牛金星、宋献策等强调李自成的实力与声望,力图确立其盟主地位和主导权。
张献忠一方,李定国、艾能奇等则强调西营战力与独立自主,不愿完全听命。
罗汝才一方,吉珪等人则左右逢源,既不完全附和任何一方,又不断提出各种实际问题,意在抬高自身价码,争取更优厚的条件和更大的自主空间。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盟主与指挥权:李自成坚持联盟需有唯一盟主,战时号令统一。
张献忠则主张成立一个“三人联席军议”
,大事共决。
罗汝才倾向于后者,但提出盟主可在联席决议下有临机专断之权,试图模糊化。
二是兵力调配与作战任务:谁打头阵?谁负责侧翼?谁守卫粮道?这直接关系到自身实力的损耗。
张献忠不愿自己的精锐当炮灰,李自成也不想独自承担硬仗,罗汝才更是千方百计避免被派往最危险的方向。
三是地盘与缴获分配:未来若从大夏手中夺取土地城池,如何分配?战利品,尤其是急需的火器、粮草、金银,按什么比例划分?三方对此锱铢必较,争吵尤为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