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之上——那位掌握着历史书写最终裁决权的夏王。
秦思源放下玉锤,平静地迎向这汇聚而来的目光,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喜怒,却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威仪。
“各位”,秦思源面带微笑,语气沉稳地说道,“大明在华夏正史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而驱逐鞑虏这一事实,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这段历史,不必过于苛求”。
他的话音刚落,在场的一些前大明大儒们纷纷起身,拱手向秦思源行礼,表示感激。
他们深知,如果不是夏王发话,这部“华夏通史”恐怕会对大明进行诸多不利的描述。
这些大儒们心里明白,大明和大夏相比,在对待百姓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但他们毕竟曾经受过大明的恩惠。
因此,他们对秦思源的宽容表示由衷的感谢。
秦思源见状,微笑着摆了摆手,继续说道:“用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大明,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大夏的一种警醒。只有正确地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