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片刻,皆未多言。
陈砚取出随身浑天仪,放在案角。
仪器指针微微转动,映着窗外斜阳。
他忽然想起昨夜窑场火光中,那少年在土墙上写下的五个歪字。
那时他未语,如今却觉得,有些东西确实在变。
不是靠诏令,也不是靠权谋,而是靠这些人手中正在成型的机关。
“还有何难处?”
他问。
“缺两样。”
她指向图纸边缘,“一是高韧青铜带,需少府特供;二是精密铆钉,现成的太粗,易松动。”
“我会下令调拨。”
他说,“你要的人手呢?”
“不必多,六个懂机括的老匠即可。
其他人按图施工便是。”
“好。”
他最后扫了一眼沙盘上的模型,“明日我还会来。
若遇赵高那边查问,就说我在督办新式犁具。”
她嘴角微动,似笑非笑:“他知道你在建什么。”
“但他不敢动。”
陈砚收起浑天仪,“只要还没建成。”
日影西移,工坊内光线渐暗。
匠人们开始收拾工具,唯有韩姬仍伏案修改图纸。
陈砚立于门口,见她间银簪不知何时歪斜,一缕碎垂落额前。
她全神贯注,浑然不觉。
他没有打扰,悄然退出。
夜风拂面,远处山脊轮廓沉入暮色。
他刚迈出几步,一名影密卫疾步而来,低声道:“郎中令传来消息,赵高今早去了少府,问起近期货物调运清单。”
陈砚脚步未停:“他知道什么,就让他查去。
只要东西还没造出来,他就只能猜。”
回到临时居所,他取出竹简,开始绘制今日所见机关的思维导图。
一笔一划,条分缕析。
写到“枢止”
结构时,特意加注:自动触,依赖转,可复制于其他高危节点。
他停笔片刻,又添一句:韩姬可用,但不可尽信。
其兄忠诚已固,其人来历尚疑。
烛火跳了一下。
他吹熄灯焰,屋内陷入黑暗。
袖中浑天仪静静躺着,指针朝北,纹丝不动。
次日清晨,韩姬已在工坊清点材料清单。
她将六名老匠召集过来,逐一讲解图纸要点。
说到第三道传动臂的安装角度时,一名老匠提出异议:“这般倾斜,受力集中在内侧齿槽,怕撑不过半月。”
她取出一块试制的铜件,放在台面上:“我们换材质。
这里用陨铁掺锡,硬度提升三成,不易磨损。”
“可陨铁难熔。”
“那就改浇铸顺序。”
她拿起炭笔,在纸上画出新型模具,“先铸基座,再嵌芯轴,冷却时自然形成应力平衡。”
老匠盯着图纸看了许久,终于点头:“值得一试。”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
陈砚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工匠,抬着一只木箱。
“你要的高韧青铜带。”
他说,“少府昨晚连夜轧制,今晨送达。”
韩姬打开箱子查验,手指轻抚金属表面,确认无裂痕后点头:“能用。”
“还有这个。”
陈砚又递上一个小布包,“特制铆钉,按你给的尺寸打造,共三百枚。”
她解开布包,取出一枚细看。
长度、直径、头部弧度皆精准无误。
她抬眼看他:“你怎么知道要加半分锥度?”
“你昨天画图时,在边角写了‘锥紧’二字。”
他说,“我猜是要增强咬合力。”
她没说话,只是将铆钉小心放入工具匣。
工坊内,众人已开始组装台“枢止”
模型。
木架搭起,铜轴穿入,绳轮组逐步连接。
韩姬亲自校准每一个啮合点,确保间隙均匀。
当最后一道卡簧嵌入到位时,她深吸一口气,向陈砚点头。
“可以试了。”
陈砚挥手示意停工片刻。
他走到模型前,亲手摇动驱动柄。
起初运转顺畅,至第三圈加时,双臂摆锤如期展开,连杆推动制动闸落下,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