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甩在舰尾,最终缩小成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光点,仿佛文明在身后为他们点起的最后一盏微弱的祈愿灯。
林薇回到舰长室,打开了加密日志,记录下了那句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话:
“星历2o84年,标准时间标记。
我们收到了前往g-73星系的指令。
全舰公决,绝大多数选择前行。
我无法承诺带每一个人回家,但我承诺,我们将用尽一切方法,将敌人的真相带回人类世界。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我们必须知道敌人做了什么,才能知道如何避免。
——舰长,林薇。”
接下来的数周(舰船时间),是在一种高度紧张而又极度单调的氛围中度过的。
曲航行舱外是光怪陆离的扭曲时空,舱内则是循环往复的系统检查、模拟演练和心理疏导。
科学官李振带领团队,反复校准着那些人类科技的结晶——“谛听”
远程物质分析仪、“烛龙”
高能粒子捕捉网、“望舒”
精细引力波探测器。
每一个传感器都被调试到最灵敏的状态,仿佛即将去倾听一具宇宙尸体的最后遗言。
年轻的导航员赵晓宇,常常盯着星图呆。
g-73星系在星图上只是一个黯淡的编号,但在他的计算中,那里曾经存在过至少一颗位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
他无法想象,一个可能孕育了生命的世界,是如何变得如同“伏羲”
探测到的那般死寂。
心理辅导员张岚博士穿梭于各个舱室,她敏锐地察觉到,一种混合着恐惧、好奇和宿命感的复杂情绪在船员间弥漫。
她组织集体冥想,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大家谈论家人、回忆地球上的美好时光,试图用这些鲜活的记忆,对抗前方那片未知的虚无。
“远望号”
本身也进入了最高级别的静默状态。
除了维持基本运作和隐匿场(一种基于“面壁计划”
技术的升级版维度迷彩)的能量输出,所有非必要系统都被关闭或置于最低功耗。
舰船像一条潜入深海的鱼,收敛了一切声息,向着死亡的陷阱悄然靠近。
当曲引擎的嗡鸣声逐渐平息,“远望号”
如同从一场漫长的梦境中苏醒,滑入了g-73星系的边缘。
第一时间,全舰所有警报系统都保持着令人窒息的沉默——这是一种比任何刺耳警报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死寂。
主屏幕亮起,展现出一幅令人灵魂战栗的景象。
g-73星系的恒星,一颗正处于壮年期的黄矮星,其光芒显得异常黯淡和…“浑浊”
。
并非尘埃遮挡,而像是恒星本身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光度输出远低于理论值,并且光谱分析显示其内部核聚变反应似乎被某种力量强行抑制,呈现出一种濒死的挣扎状态。
“恒星…正在被抽取能量?”
李振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调出“谛听”
系统的初步分析数据,“这种能量剥离模式…前所未见,不是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或我们理解的科技所能解释!”
更令人震惊的是行星带。
根据引力模型推算,这里本应存在五到六颗行星。
但现在,可见的只有四颗。
位于宜居带的那颗编号g-73-d的类地行星,消失了。
不是碎裂,不是偏离轨道,而是彻底的、物理意义上的…消失。
原轨道上只残留着一些异常的空间扭曲读数和大块大块难以辨识的、仿佛被强行熔铸在一起的金属与非金属混合物碎块,像是某种巨大造物被摧毁后留下的残骸。
另外几颗气态巨行星和岩质行星也未能幸免。
它们表面布满了巨大的、规则得可怕的几何形伤痕,仿佛被无形的巨刃切割过。
星球的地质结构被彻底破坏,磁场消散,大气被剥离,只剩下赤裸的、死寂的岩石或冰壳,在恒星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
没有爆炸的痕迹,没有战争的残骸(除了g-73-d轨道上的诡异碎块),没有能量冲突的残留信号。
整个星系就像是被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用橡皮擦轻轻抹去了所有生命的痕迹,只留下这派宏大、精致而又无比残忍的“毁灭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