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臭氧和烧灼的思绪的味道。
“停!
全部停掉!”
一个清亮甚至有些尖锐的声音猛地切断了所有嘈杂。
苏星河,年仅三十岁的维度通讯项目实际负责人,顶着一头显然被无数次抓挠过的乱,双眼因长期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那瞳孔深处燃烧的火焰,却足以点亮整个实验室。
他几乎扑到巨大的交互式十一维时空流形全息模型前,手指如同疾风,将原本稳定的结构瞬间打散,重构。
“错了!
我们都错了!
纠缠信道的稳定性问题,不能再用修补三维空间瑕疵的思路!”
他的语快得像是在进行思维爆破,“把它想象成……想象成两个在高维‘膜’上同步震颤的‘意识’!
不是能量耦合,是信息拓扑的共振!
看这里,如果引入非交换几何的规范场,重新定义维度‘界面’的熵……”
他一边飞快地构建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模型,一边向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解释。
他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往往从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直接跃迁到具体的工程实现,让许多跟随他多年的资深研究员都感到大脑过载。
但也正是这种近乎野蛮的直觉和将复杂问题极度简化的能力,让他在一片混沌中,为维度通讯指明了看似不可能的方向。
他没有欧阳倩那代人基于海量实验数据的厚重积淀,却拥有着对数学与物理底层逻辑近乎天赋的洞察力,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剖开问题的核心。
团队成员们围绕着他,时而陷入苦思,时而爆出恍然大悟的惊叹。
在这个挑战物理常识的前沿领域,苏星河就是那面最叛逆、也最耀眼的旗帜。
……
与此同时,在位于同步轨道的“逐日”
计划(戴森云)前沿指挥部,“星瀚”
会议室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乎文明能源未来的激烈辩论。
巨大的全息星图前,站着一位身姿挺拔、留着利落银色短的女性——唐明月。
她曾是“盘古-木星”
能源矩阵最年轻的核心调度官,以在数次能源危机中展现出的惊人魄力、宏观视野和近乎冷酷的效率而闻名。
“……因此,基于水星轨道太阳风强度、引力扰动梯度以及长期维护成本模型,我正式提议,放弃所有基于刚性桁架和固定节点的传统戴森云方案,”
唐明月的声音清晰、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全面转向‘动态自适应智能云’架构。”
她话音刚落,台下一位资深的、参与过木星矩阵建设的结构工程元老立刻皱眉反驳:“明月,你这个构想太激进!
数以百亿计的微型单元?自主导航?协同控制?这复杂度是指数级增长!
任何一个单元失效,都可能引连锁反应!
稳定性如何保证?”
唐明月似乎早有预料,她微微抬手,全息星图上瞬间被无数细微的光点覆盖,它们如同有生命的流沙,随着模拟的太阳活动而聚散流动。
“李老,正因复杂度高,才逼我们必须跳出‘建造’的思维,转向‘培育’和‘引导’。”
她从容不迫地解释,“我们不需要每个单元都完美无缺,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级的鲁棒性。
通过‘灵网’和专门优化的群体智能ai,让它们像一个级生命体一样,自我修复、自我优化、自我复制。
至于稳定性……”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依靠少数关键节点的刚性结构,其脆弱性远高于一个可以动态调整、具有无限冗余的分布式网络。
我们要拥抱复杂性,而不是畏惧它。”
她的视野早已越了单纯的技术实现,更着眼于整个计划对基础科学、材料工业、人工智能乃至社会结构的全方位拉动。
在她身上,可以看到王磊那样驾驭宏大工程的魄力,却又融合了属于数字原生代的、对分布式系统和智能算法的深刻理解。
在她的强力推动和缜密论证下,“逐日”
计划虽然争议巨大,却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整合着跨领域资源,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技术瓶颈,分解为可攻克的具体课题。
……
而在远离金城的联邦星际舰队深空模拟作战中心,一场高强度的电子对抗演习刚刚结束。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