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带外围,战略监控中心(sc)——一个深埋于冰封小行星核心、依靠地热和聚变能运转的绝对隐秘据点。
这里没有窗户,只有无尽的冰冷岩层和出低沉嗡鸣的维生系统。
巨大的环形主屏幕上,分割成数十个区块,分别显示着来自不同监测浮标、引力干涉仪、全波段电磁接收器以及深空光学望远镜的数据流。
中心最醒目的位置,是“阴影-o1”
的实时轨迹模型和其周身空间各项参数的动态图谱。
时间,仿佛在这里被拉伸又压缩。
当“维度静默探针”
激活的指令从vs出,跨越数十亿公里抵达前沿平台时,sc内的空气凝固了。
所有分析师、物理学家、军方代表,乃至通过加密链路远程接入的陈思远和张诚,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锁在主屏幕的核心数据区块上。
等待是煎熬的,尽管理论上,效应传递和反馈的时间是以光计算的,但对于高度紧张的精神而言,每一皮秒都如同一个世纪。
来了!
先出现异常的,是高精度引力波干涉仪的数据。
那条原本平稳起伏、代表着“阴影-o1”
质量存在的优美曲线,在某个时间戳上,如同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精准地切断了!
不是衰减,不是扰动,是归零!
直接从可清晰辨识的信号强度,瞬间跌落至与宇宙背景噪音完全无法区分的水平!
紧接着,负责监测可能存在的、极其微弱的中微子异常流的探测器,其读数也同步归零。
布置在更远距离、用于捕捉任何可能电磁泄漏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其频谱图上,属于“阴影-o1”
可能散射或反射背景辐射形成的、那几乎不可察的特定模式,也消失了。
最令人震撼的是量子纠缠态监测单元。
为了这次测试,人类冒险在之前的一次“有限干扰”
操作中,向“阴影-o1”
附近的空间射了数对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
这些粒子本身不携带信息,但它们之间的量子关联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空间本身“连接状态”
的终极探针。
此刻,监测屏幕显示,那几对纠缠粒子的关联性……被强行中断了!
不是退相干,而是更根本的、仿佛连接它们的“空间线”
本身被暂时“剪断”
了!
所有这些现象,都指向同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在探针激活后的极短时间内,“阴影-o1”
及其周边极小范围的空间,与宇宙其他部分的“信息连接”
被暂时、但几乎是绝对地切断了。
它变成了一个信息层面的“孤岛”
。
“持续时间……o7纳秒!”
一名紧盯着高计时器的数据分析师,声音尖锐地报出了这个数字。
o7纳秒!
对于宏观世界而言,这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信息传递、对于可能基于极高频率运行的探测器核心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极其突兀和彻底的“感官剥夺”
!
效应结束,所有被切断的信号几乎在同一时刻恢复。
仿佛那块被抽走的“信息积木”
又被瞬间塞了回去。
但sc内没有人放松,所有人的心反而提到了嗓子眼——接下来,“阴影-o1”
会作何反应?
反应,几乎是立刻到来的,并且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先,“阴影-o1”
那稳定维持了数年的亚光巡航,戛然而止。
它就像一辆在高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毫无征兆地踩死了刹车,从o3c的度瞬间变为相对静止状态。
这种违反常规物理规律的、近乎瞬间的减,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非自然信号,彰显出其动力系统远人类理解的先进性。
紧接着,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通过深空光学望远镜(其镜头经过特殊处理,以极低频率、极短曝光时间捕捉非可见光信息)传回了sc。
“阴影-o1”
那原本漆黑、光滑、几乎不反射任何光线的外壳上,数个原本完全黯淡、与壳体融为一体的区域,骤然亮起了幽紫色的、极其复杂的光纹!
这些光纹并非静态,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