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稳定-第四序列”
传递来疑惑的信息流:“检测到非预期能量耗散模式,效率损失低于百万分之零点三,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此现象未被记录在基础物理模型中,归类为‘无害背景噪声’。”
无害背景噪声?林默言几乎要喊出来。
对于追求绝对效率和稳定性的晶族而言,任何无法被立即理解、且对当前目标(能量稳定)无直接贡献的现象,都可能被其逻辑核心判定为“噪声”
而过滤掉。
它们就像最顶尖的工匠,只关注手中器物的完美,却忽略了锻造时锤击产生的、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物理规律的“回声”
!
他强行压下激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与晶族协调员沟通:“第四序列,我们请求暂停原定实验流程,集中资源对这一‘非预期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我们认为,这可能涉及到能量与时空结构相互作用的一个全新领域。”
晶族的逻辑单元沉默了片刻,显然在进行复杂的内部演算。
评估人类请求的合理性,计算资源投入与潜在回报的比例。
最终,信息流回复:“请求获准。
此现象虽未被理解,但其存在已被确认。
投入资源进行探索,符合‘扩大认知边界’的协作条款。”
消息被以最高加密等级,瞬间传回了昆仑山深处的“望舒”
研究所。
当时正值“破壁”
项目陷入理论瓶颈,众多顶尖大脑在十一维弦理论的数学迷宫中徘徊不前,苦于找不到任何可供观测或实验验证的切入点。
林默言的报告,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一条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路径。
张诚亲自召开了紧急项目会议。
全息屏幕上展示着来自“和平台”
的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
埃琳娜·沃什博士,这位曾对“破壁”
项目可行性提出尖锐质疑的弦理论权威,此刻正死死盯着那代表空间拓扑变化的异常曲线,嘴唇微微颤抖。
“维度共振……”
她喃喃自语,眼中爆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是了……一定是!
这块晶体……它在极高能级下,其内部的量子态和空间结构产生了耦合,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一个通往更高维度的‘谐振腔’!
它就像一个音叉,不仅能在空气中振动,甚至能引起整个房间结构,乃至更广阔空间的微弱共鸣!”
经过项目组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反复验证、理论推演和模拟计算,结论逐渐清晰:这种源自晶族母星特殊环境的天然谐振晶体,其内部原子在极端能量场激下,能够产生一种奇特的“维度共振”
效应。
它本身并非高维物体,但它就像一把结构极其特殊的“钥匙”
,在正确的“能量扭矩”
下,能够极其短暂地“撬动”
周围空间的维度结构,使其产生可探测的、越三维的拓扑变化!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革命性的现!
晶族自身,由于其纯粹的硅基思维模式和对“绝对效率”
、“直接应用”
的追求,在漫长的文明史中,竟然完全忽略了自身拥有的、这种蕴含在基础材料中的、触及宇宙底层规则的潜力!
它们将这种晶体视为优秀的能量导体和稳定器,却从未想过,它最珍贵的价值,不在于传递能量,而在于其与时空本身对话的能力!
而人类,凭借其散性的、多维度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对“维度”
概念近乎偏执的探索欲望驱动下,竟然从一次常规的能量实验中,现了这把隐藏在晶族科技树最深处的、意外的“钥匙”
!
当张诚亲自通过量子通讯,向“和平台”
的晶族大使“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阐述这一现的意义时,即便是以绝对理性着称的晶族核心逻辑,也出现了一段长达数秒的、代表“信息处理过载”
的凝滞。
随后,大使传递来的信息流中,第一次清晰地包含了可以被人类情感模型识别为“惊叹”
与“郑重”
的复杂频率。
【信息确认。
人类思维模式,在‘非直接路径探索’与‘潜在可能性掘’领域,展现出越我方逻辑预设的独特
